李广不难封!
李广最大的问题或者争议,是他有没有资格封侯?在下面我将会解答一下汉朝的制度,以及李广到底冤不冤?
军功制
汉朝的选拔制度是军功为主,举荐为辅。举荐,征辟,是从战国时期就出现的制度,主要表现为秦国对山东(古指函谷关以东的地区)六国人才的任用。军功制度是秦平定天下的基础,可以将汉元帝之前汉朝视为秦国制度的继承者与完善者。白起能从一个士兵行伍变成秦国爵位最高的将军,卫青能从一个养马的奴隶变成大将军,说明了军功制是不看出身的。也许卫青有一个更重要的身份:外戚,但是汉武帝后期的一个外戚告诉了我们,卫青的成功最大因素还是自身的能力。白起证明了军功制是只看个人的能力,李广难封的主要原因就是他的能力不行吗?是的,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李广的能力有那些缺点。
如何高效地收割?
李广的个人武力甚至比卫青与霍去病的个人武力要强,但是军功制度到了一定的位置,考察的就不是将领的个人能力了。白起的战功都是他一个脑袋一个脑袋地割到的?不是,是他率领手下的军队打赢非常多的小型战争与几场超大战争。白起并不是一个一个地割脑袋,而是带领一群人去帮自己割脑袋。战争的胜利除了军队个体的战斗力,还取决于将领的统兵能力。军功制度的强大在于,不光保证士兵的战斗力与兵源的问题,还解决了带兵的将领问题。如果一个在军功制度下的军人做到了将军,但是再也走不上去,那么就证明这位将军的个人能力强,但是统兵能力不足。那么,李广是一个什么特点的将军?他的用兵有什么问题?
战争模式
一个国家所面临的战争模式的变化会导致其将领的受重视程度不一样。比如德国的莫德尔元帅,其才能是在防守的时候凸显出来的。同理,汉朝的战争模式也随着时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汉景帝以前,汉朝重点是如何稳定山东六国。而随着匈奴南下河套,东征西讨,国力大盛,对汉朝边境的侵扰程度越来越大,侵扰次数越来越多,同时汉朝解决了六国叛乱,也将目光放在匈奴身上,国家的重点从山东六国变为匈奴。李广、霍去病、卫青都是抵抗匈奴的名将,他们也标志着汉武帝不同时期的战争模式。汉景帝末期与汉武帝初期的局部反击,汉武帝中期的主力决战,汉武帝中后期的长途奔袭,相对应的是李广,卫青,霍去病三位将军的特色。
李广的特色
李广的特色就是其出色的个人武艺以及基础的带兵能力,但汉武帝前期与中期最大的不同在于战场环境发生的变化。前期是在国内打,情报与后勤都很牢靠。但是在草原上,李将军没有情报,不知道往哪里走?哪里有敌人?敌人有多少?相对应的,卫青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所以卫青的战功也不是全靠皇帝小舅子兼姐夫的外戚身份,而是实打实的敌军人头。李将军的失期其实是其面对一种全新环境下作战时缺少思维转变的表现。汉武帝时期的战争模式是随着两国国力强弱对比发生变化的。当汉朝没有太大的力量,李广这种对本土防御反击作战将领的出名就是常态。而当两国国力相当时,卫青用大规模骑兵攻击敌人的重要地区,迫使其与之决战,击败之后使其丧失兵力,无力南下的打法则成为主流。河西(今天的河套地区)之战是该打法的经典战役。当汉朝的国力大于匈奴时,匈奴因为无力决战,采取弃地远避的策略,造成汉朝一次次出证没有相应的战果,而白白耗损力量。在这个时候,强调打击敌人的后方而不是主力的霍去病成为战场的主角,也就没什么好吃惊的了。
李广之死
李广为什么会自杀?因为失期,军法上是犯罪。那为什么上一次失期他没有自杀?那是因为这一次的战争是汉朝最后对匈奴大规模作战。之后汉昭帝时期的河套反击战,汉元帝时期的“虽远必诛”,都是地区性的局部反击战。尽管汉宣帝时期还有一场“五路大军”的大战,但我很怀疑李广能不能活到那个时候。且汉武帝统治后期的关注已经不单纯是匈奴了,而是将精力更多地放在压制太子势力与外戚势力上去了。李广是一位名将,可惜同一时代的天才太多。李广难封,并不是军功制的问题,也不是与皇帝关系不亲密的问题,而是没有适应新的战争模式。至于后世的诗人,大概是用李广的劳苦功高最后没有封侯的待遇代指自己吧。
本群将在国庆时期举办一次欧陆风云4联机群友赛,有兴趣的请加群:11085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