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故事的能力

2020-05-31  本文已影响0人  我是廖强

  是什么让人类在世界各地开枝散叶,凌驾于众多物种之上呢?

  是讲故事的能力。

  它的早期形态是“八卦”,用于交流人际信息、评价组织内部的人、建立稳定紧密的人际组织。

  其第二形态:由想象构建秩序,即“编造不存在的事情”。

  通过这种方式,构造对自己有利的事情传递给别人,形成共同想象、超越血缘纽带、结成更大群体、积攒更多的期待和信仰。

  然后才有了宗教、国家、货币、公司等。

  在高琳的《故事力:用故事决胜人生关键时刻》一书中,提出了很多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

  很多能力优秀但在汇报、社交、面试中没被看中的人,在交谈时往往只顾着摆数据、做分析、讲道理,但是却忽视了讲故事。

  一般闲聊超过一小时,就必须用故事来填充对话内容,闲聊的70%内容都必须靠故事。

  在汇报和面试中,故事更能让人耳目一新,瞬间让谈话变得有趣。

  现实生活中,谁的话听起来更有道理、更有趣,谁就更有话语权。而不是单纯靠数据和事实这种线性的分析去说服别人。

  人们的决策都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那么绝对,当决策者面对不确定因素时,大部分情况下会用直觉来填充未知。

  而很多时候你以为的“证据“也只不过是用数据和事实来证实自己直觉的所谓的“证据”而已。

  明明是用心做的决定,说出来“走脑”理由,只是为了给自己的决定找个合理化解释,

  有领导力的人,无一不是讲故事的高手。不用庞大的数据和精准专业的名称,而是借用修辞手法,比如通过类比、比喻等等这类方式,把复杂的概念变得浅显易懂,深入浅出地解释一些复杂的问题,有效表达自己的思想。

  处于这个信息洪流时代,首先要被记住,然后才能被选择。每个被我们熟悉的品牌,都有着自己的故事。

  要想讲好故事,必须把握住两个重点:

  1、清晰。有了主线,才有精准的目标;目标精准了,才有精准的逻辑;有了精准逻辑,才能去精准地表达、描述。

  2、好奇。因为好奇,听众才会去“追问”。故事最好是无法被剧透,别一开始讲,就让听众推测出了结局。

  好奇来源于某种认知差距。听众会因为差距产生对信息的饥渴感,才会去探究。

  在铺垫信息的时候,最好让对方能有多思考、多知道一点知识就能弥补差距的感觉。

  讲故事的6要素:

  1、人物。要有代入感、认同感、辨识度。需要放弃完美的自己,从平凡走向不平凡。

  2、背景。最好占据整个谈话时间的15%比例。里面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关系、与冲突相关的信息。

  3、冲突。即点燃负面情绪的事。

  4、高潮。如何克服困难的过程。

  5、对话。不一定每个故事里都有,但是拥有对话,能把一个故事讲得更出彩。

  6、结局。故事的总结与升华。

  故事包含两条线:

  1、明线。故事的叙述线,理性的目标。

  2、暗线。故事的情感线,感性的目标。

  可以用三层共鸣来讲出与对方有关的故事,从而赢得人心:

  1、最简单的共鸣,也就是有共同语言,比如共同经历、背景、目标等。

  2、共同感受,比如痛苦、喜悦、愤怒、难过等。

  3、共同的价值观,比如爱、坚持、努力、目标等。

  我们需要会讲的故事有6种:

  1、“我是谁”的故事:描述一个人的经历,用简单语言谈你的改变,展现你的意志品质和命运多舛。

  2、“为什么我会……”的故事:能提升别人的对你的信任,毕竟人天生都有警惕心,会怀疑别人的动机,同时这样能突出自己的价值观。

  3、“你有什么缺点”的故事:能适当显露自己的问题和脆弱,从而建立信任,但是切记,自己讲出的“短板”需要不致命,是通过努力改进了或者可以改进的,至少是可以控制的弱点。

  4、“自我成长”的故事:可以参考“英雄之旅”模型,即所有故事最终都是为了让主人公找回原来的平衡或进入一个新的平衡。

  5、“激励士气”的故事:能有效激励身边的人,建立共同目标,让大家觉得更有意义。

  6、“劝导别人”的故事:很多时候,人们做得不好不是因为他们不会或者不能去做,而是因为他们没有动力去做。

  观众最大的愉悦在于自行发现,而不是被动接受。

  所以教导不等于说教,而是帮助听众去反思自己的价值观、探索自己的动力、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很多人不想讲故事,是因为感觉自己经历简单、清淡、没有什么新意,所以羞于启齿:

  这不是技巧问题,是心态的问题。每个人的故事都值得被听见,因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故事里的英雄。故事讲述的永远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现在很多家长也都在培养孩子讲故事的能力,这种能力从小培养会对未来产生影响吗?如果有影响,培养孩子故事力的合理方式是什么?

  培养孩子讲故事的能力,不仅仅是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真正的沟通高手都是理性思考,感性表达的。

  鼓励孩子去描述他们的生活和事件,对他们充满好奇,不断追问“后来呢”,鼓励他们分享。

  多问“为什么”,就算觉得他们的逻辑幼稚可笑,也不要急于评价或者矫正,多让他们自己去分析“我为什么这么想?”“我为什么这么说,这么做?”,让他们自己去寻找事情之间的逻辑和关联。

  这不仅能够帮助孩子提升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有表达的欲望和自信心 —— 相信自己的声音值得被听见。

  有的人故事听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为什么到了汇报、面试、社交等关键场合却无法用上呢?

  因为讲好我们这里定义的故事其实需要的是在合适的时机,讲合适的故事给特定的人,以实现特定的目的,它要求你能根据所在场景,当机立断的判断你到底要不要讲故事,讲什么故事,怎么讲。

  因此,故事力是需要不断刻意练习的,不是看一两本书就能成为的。

在这个信息洪流时代,人们每天都会接触各种各样的故事,其中不乏编造的故事,但也可能获得很多人的共鸣和点击,成为网络爆款,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故事力,是一种真诚地的沟通,需要“善用你的能力”。

  找到观众和读者的情绪点、共鸣点,很容易就可以把他们的情绪煽动起来,形成一种不用思考的可操控的势能。然而这种能力是双刃剑,很强大也很可怕。

  不排斥成为爆款,这个时代,谁不希望自己成为顶流呢?但不鼓励制造爆款,生活是需要真诚和用心的,你分享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故事都应该是你认同的价值观和真实的生活经历带来的。

  我们可以在语言和形式上面更贴近读者和观众,但是不能一味地揣摩和迎合观众而失去自己本来的样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