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珐琅彩、景泰蓝、烧蓝区别,一个艺认为景泰蓝仍存有升值空间
史料记载:乾隆四十四年除夕年夜饭,只有乾隆皇帝的餐具是景泰蓝,底下全部用瓷器。可见景泰蓝在中国历史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她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由于景泰蓝的历史意义及工艺,2006被国家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是值得鉴赏、收藏、也是送礼的最佳艺术品珍品。APEC会议上,国家送给外国领导人的礼品就是景泰蓝花瓶。
————题记
1920年古董金鱼烧蓝海外运回
“景泰蓝”这个称谓最先见于清宫造办处档案。1728年《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记载:“五月初五日,据圆明园来贴内称,本月四日,怡亲王郎中海望呈进活计内,奉旨:……珐琅葫芦式马褂瓶花纹群仙祝寿,花篮春盛亦俗气。今年珐琅海棠式盆再小,孔雀翎不好,另做。其仿景泰蓝珐琅瓶花不好。钦此。”这一记载,把仿景泰蓝时期的珐琅制品称作“景泰蓝珐琅”,这是目前所见"景泰蓝"称谓的最早文字记录。
清乾隆·紫砂胎·珐琅彩婴戏图 执壶
景泰蓝,中国的著名特种金属工艺品之一,到明代景泰年间这种工艺技术制作达到了最巅峰,制作出的工艺品最为精美而著名,故后人称这种器物为“景泰蓝”。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制作技艺比较成熟,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故而得名“景泰蓝”。
清乾隆·景泰蓝鎏金·大雄鸡
关于景泰蓝的起源,考古界至今没有统一的答案。一种观点认为景泰蓝诞生于唐代;另一种说法是元代忽必烈西征时,从西亚、阿拉伯一带传进中国,先在云南一带流行,后得到京城人士喜爱,才传入中原。但有一点是学术界公认:明代宣德年间是中国景泰蓝制作工艺优点,并达到了一个新的顶峰时期,“景泰蓝”一词也从此诞生。釉色均肥,丝工粗犷,饰纹丰富。
2.3米高景泰蓝《五福临门》落成,皇家气质爆棚!
景泰蓝是特指掐丝珐琅彩,但并不单是指铜胎的,金属胎的掐丝珐琅都可叫景泰蓝,所以景泰蓝还有银胎,金胎等。因此景泰蓝属于珐琅彩,所有的景泰蓝都可以叫珐琅彩,但是不能反过来把珐琅彩叫景泰蓝。
创汇时期精品松石景泰蓝盆景一对·松石花
将珐琅粉调和后,涂施在金、银、铜等金属器上,经焙烧,便成为金属胎珐琅。若以玻璃为胎,则称为玻璃胎珐琅;以瓷器为胎者,则称为瓷胎珐琅。我们习惯把和附着在瓷器表面的叫“釉”;附着在金属材料上的叫“珐琅彩”;附着在建筑材料上的叫“琉璃釉”。
创汇·回流·掐丝珐琅胭脂盒
而烧蓝是将整个胎体填满色釉后,再拿到炉温大约800摄氏度的高炉中烘烧,色釉由砂粒状固体熔化为液体,待冷却后成为固着在胎体上的绚丽的色釉,此时色釉低于铜丝高度,所以得再填一次色釉,再经烧结,一般要连续四五次,直至将纹样内填到与掐丝纹相平。烧兰是特指银胎的珐琅彩,是珐琅彩里面很小一部分,烧兰是特指银胎的珐琅彩。
法国古董水晶酒具
珐琅彩和银胎不是容易结合牢固的,经常看到烧蓝脱落的情况,为了让珐琅彩和银胎更牢固的结合,以前的匠人主要采取了三种办法:
(1)因为珐琅容易流淌,面积大容易脱落,所以工匠就想先用花丝掐成各种纹样、边框等这样即美观同时也能把珐琅釉分割成很多小块,这样就增加了附着力,珐琅也就不容易脱落。
(2)一些比较厚实的银器,采取剔底的办法,在凹陷处填珐琅,这样也能很好的增加珐琅彩在银表面的附着力,这类比较常见的就是福建的剔底烧兰手镯,戒指等。
(3)针对很多薄胎的银器,他们是用锤揲,压模等办法,现让银器凸出美丽的花纹,再在上面罩上透明的珐琅料,这样就利用了银胎表面的凹凸面,增加了珐琅彩的附着力。当然其他还有一些方法,单不是常用的,这里就不一一说明。在珐琅彩里面把第一种叫掐丝珐琅(景泰蓝),后两种统一叫“内填珐琅”或者叫“錾胎珐琅”。
景泰蓝作为传统中国宫廷艺术典型代表,蕴涵高贵、华美的艺术风格和特质,是值得收藏的艺术品。【一个艺】认为目前市场上明清时代的孤品已经令很多投资者难以企及,不过,近年现代工艺美术大师的景泰蓝的收藏仍有很大升值空间。
【一个艺】愿为大家在景泰蓝的收藏上点一盏灯,只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