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随笔记石榴花开

诗词中的佛系人生

2020-02-25  本文已影响0人  师不予

        当禅与诗恰逢其会相融合,中国诗词便多了一分隐逸情趣与佛心禅韵。

  在佛教思想流行的唐宋 ,诗学讲究虚与实的“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的言有尽而意无穷,而佛教“不着文字 ,不执文字”的色空观却恰到好处的融入了虚实相生的诗学意境。诗僧皎然曾言:“诗情缘境发 ,法性寄筌空。”正是意为造境景为抒情,如决流之推波 ,似行云之推月 ,这正是诗词中的佛系人生。

《悟道诗》
宋.某尼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诗人终日寻春,踏破芒鞋,穿云入岭,但却寻春不得,兴尽而归,哪知道笑拈梅花而嗅,才发现春在枝头,已经昂然十分了。这是禅学南宗的思想,说的是“此心此体本来是佛”的“道不远人”。而这种柳暗花明的情趣盎然与禅机妙理却分明与辛弃疾《青玉案》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的诗意相合。

《不见朝垂露》
唐.寒山子
不见朝垂露,日烁自消除。
人身亦如此,阎浮是寄居。
切莫因循过,且令三毒祛。
菩提即烦恼,尽令无有余。

  寒山子,唐贞观时人,喜爱吟诗作偈。此诗鲜明的阐述出一种人生观:人如垂露,寄居于阎浮,只带时间一到,便投入轮回业报去了,切不可随波逐流,唯灭除三毒,扫清烦恼,方可证得菩提。这种人生的短暂无常与超脱的观点恰如《金刚经》所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琴诗》
宋.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宋代士大夫参禅学佛习气成风,在参禅的过程中,多以佛经入手,最后证之以禅家心印,使得参禅不再是一种宗教行为,而化作一种内在心灵的自觉。与一般文人不同,苏轼佛学思想较为驳杂,生活境遇的浮沉不定,颠沛流离,让他对人生的虚幻有了更深的认识,般若空观便成就了他诗词中的禅味吟咏。在此诗中,诗人以琴声说禅理。琴声何出,指与琴和,无指无声,无琴亦无声,是有无相生方成琴音。而佛教视有为无,视生为灭,这种“谐无声之乐,以自得为和”的佛理感悟与恰与《楞言经》“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两圆离,是则常真实”相合

《古梅》
宋代.释智愚
千年苔树不成春,谁信幽香似玉魂。
霁雪满林无月晒,点灯吹角做黄昏。

  千年的梅树满是青苔许久未开花,谁还会相信清幽的香气,倘若修行多年仍无结果,又有多少人有继续修行下去的觉悟。然而花开与否,月明与否,本就是生死随缘、自然流转。“青青翠竹 ,尽是法身 ,郁郁黄花 ,无非般若。”自然万物就是物、我、梵的统一体 ,是佛性真如的体现,般若法性身。不管悟道不悟道,众生本来就是佛。唯点灯吹角,方不坠修行之志。

《播秧诗》
五代.契此和尚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虚云和尚方便开示》里说“坐卧是道,插秧也是道。低头就是回光返照,水清见天,心清就见性天。”无论是行、住、坐、卧、生活本本皆为禅,而何以成道,唯以退为进,正所谓回头是岸方可六根清净。恰如《楞严经》所说一样:“尘既不缘,根无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国土,皎然清净。”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