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2)班的同学们:我想与你们谈谈心——《透镜》教学反思(1)

2018-12-06  本文已影响0人  到海的对岸去
透镜聚焦智慧  阳光点燃火焰 聚精会神找焦点 看我的研究成果 呵呵 厉害吧? 动手动脑学物理

    八(2)班的同学们:我想与你们谈谈心

            ——《透镜》教学反思(1)

2018年11月19日,我给你们上的《透镜》一课,你们还记得吗?那节课有很多老师来听课,我想通过你们精彩的“学”来展示我精彩的“教”。然而反省自己的课堂,无论是作为“教”的老师还是作为“学”的学生,都有值得深刻反思的地方。现在就与大家谈谈心。

对于这节课的设计,我是矛盾的:开始想带着大家一边读书,一边做实验。教材中关于《透镜》的介绍,是一篇典型的说明文(物理教材的其它内容大多如此),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都显而易见。对八年级的同学来说,读懂说明文也是不难的。因此,同学们是完全可以自己学会的,根本不需要老师讲。通过观察,我发现大家并没有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因此我改变了这种想法,才有了现在的课堂。再说这节课的重点是“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培养同学们“动手动脑学物理”的好习惯,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注重科学探究”等重要的教学理念。

在上课前,我在实验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除了给大家展示在网上购买所用的实验器材外,还有在眼镜店购买的老花镜片和近视镜片,以及眼镜成品等,但这些器材并没有在课堂中展示,一是时间不够,二是实验器材太多了,怕同学们分散学习注意力,难以“驾驭”有限的学习时间。我觉得在课堂应变这一点,自己做得比较好。

课堂上老师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如普通话说得不标准。这是我要向大家好好学习的;下课铃响后,我并没有引导同学们进行知识梳理,本节课学到了什么,哪些小组获得了比较好的成绩等。(立刻宣布下课不拖堂,虽是我最大的优点)。

最值得我反思的是关于凹透镜“虚焦点”的教学。这一知识点的学习,对同学们来说是一个难点,这个难点完全可以在后面学习《生活中的透镜》等内容时逐渐突破,本节课可以作为课外思考题提出来:凹透镜也有焦点吗?如何寻找凹透镜的焦点?这样做既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又为后面学习打下了伏笔,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还突出了“凸透镜对光的作用”这一教学重点。

老师反思了自己教学上的优缺点后,还想与同学们谈谈心——

先说分组学习。大家知道吗?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不会合作的人。因此,这节课我想通过分组学习的形式,让同学们感到合作的愉悦。然而,小组学习并没有起到“互学”“群学”和“展学”的作用。在小组实验探究中,发现更多的学习小组是,一个组员悄悄地做实验,其他组员作为旁观者默默地观看,似乎把自己当成局外人;而操作者也旁若无人地操作着,并没有把自己在实验中遇到的困难说出来与大家探究。我深感担忧。

其次说好奇心。未来已来!无人驾驶、人工智能、VR技术……这是一个瞬息万变、日新月异的时代——世界是什么,世界的边界之外是什么?我们身处怎样的世界,又面对怎样的未来?仰望浩瀚的星空,我们的心底又会惊起怎样的波澜?

十三、四岁,豆蔻年华,正是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年龄,怎么会面对明亮的激光灯组和晶莹剔透的透镜无动于衷呢?争先恐后地摆弄器材、探个究竟才是青春奔跑的节奏,保持强烈的好奇心,才是我们与时俱进的青春姿态!然而,你们并没有提出问题的习惯,更没有大胆尝试的想法,有部分同学表现对实验的漠然,我深感焦虑。

再说交流。一位卓越的人,他的卓越总是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勇敢、勤奋、善良、奉献……其中交流也是从平凡走向卓越的重要元素。英国文豪萧伯纳曾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彼此还是各自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一下就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思想。

尽管我把分组的序号写到黑板上了,一而再、再而三地鼓励大家举手发言,分享自己实验成功的喜悦,提出自己对物理现象观察的新见解,反驳同学不同意见的表达。但大多数小组都若无其事,视而不见,仅有少数组的少数同学参与互动。大家交换的似乎更多的是“零食”而不是思想?我深感心痛。

同时为你们感到骄傲——你们拥有事业心强、有爱心、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班主任和学科老师,在他们的带领下,只要你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敢于实践、勇于创新”,你们一定会成为具备核心素养的优秀中学生。

以上仅是我一孔之见,我并没有走进同学们的心灵世界,对大家还缺乏了解和认识,谈得不一定正确。课堂上的举动也不一定完美,比如据评课老师告诉我:穿红衣服的女生举手时我没看见,没点她发言,让她沮丧,我也很内疚。老师迫不及待地想听听大家对《透镜》一课的评价和反思,听听大家对老师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2018年11月21日

                  早晨7:08于石首禾木大酒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