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传统文化

国学究竟是什么?如何让孩子入门

2017-07-18  本文已影响0人  玙瑶

     

国学究竟是什么?如何让孩子入门

      近两年的国学热,吵的让我惭愧,现在谈国学的人渐多,似乎不谈国学不能称为国人,但我竟然不知道何为国学。不知道其他父母是不是跟我一样,说起给孩子看的书,外国的能说出一大堆,而说起国学,等等让我先上百度查查。

        国学,顾名思义,就是国家之学,也是国人之学。古代中国的国家观念是不断变化的,但无论怎么变化,都可以称之为中国或华夏。也就是说,国学应当是中国或华夏历朝历代学术文化之总称。从历史来说,国学不能局限于儒家之学,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儒学只是与道、墨、法等诸家相并列之一家学说。

      关于国学的定义,除基本定义外,在具体的定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尚未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

国学究竟是什么?如何让孩子入门

      一般来说“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以及中医学、农学、术数、地理、政治、经济及书画、音乐、建筑等诸多方面。国学的分类方法之一是“四库全书”的分类方法,它把国学分经、史、子、集四大类。

国学究竟是什么?如何让孩子入门

“经”是指古籍经典,如《易经》、《诗经》、《孝经》、《论语》、《孟子》等等……

“史”指一些史学著作,包括通史,如司马迁的《史记》、郑樵的《通志》,断代史,如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欧阳修等的《新五代史》等……

“子”是指中国历史上创立一个学说或学派的人物文集。如儒家的《荀子》,法家的《韩非子》、《商君书》,兵家的《孙子》,道家的《老子》、《庄子》,以及释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皆入“子部”。

“集”是历史上诸位文人学者的总集和个人的文集。个人的称为“别集”,如《李太白集》、《杜工部集》、《王荆公集》等;总集如《昭明文选》、《文苑英华》、《玉台新咏》等。

        以上算是把一些国学书单列出来了,让我们在给孩子准备看的时候不至于无从下手。其实单从用的角度来说,自清末废科举之后,100多年的中国现代化过程和国学没什么关系,也就是说,这一百多年的沧桑剧变,国学连议论都谈不上,对现代中国没有参与的经验,更没有做过分析研究的工作,回答不了中国现在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中国未来又会向哪去?

国学究竟是什么?如何让孩子入门

      但不是说国学一点用都没有,腹有诗书气自华,陶冶下情操很不错;我们中国5000年的文明史可知兴替、可明根脚,看问题会稍有点深度;面对浩如烟海中国古书,我觉得怎样对付这无穷无尽的书籍是个大问题。可以说现在社会已经是无数、无量的信息蜂拥而来,再不能照从前那样的方式读书和求知识了。如果说这几千年来的书些都要等到孩子大学毕业以后再一本一本的读,那几乎是等于不要求他们读书了。尤其是中国的“五四”以前的古书,决不能要求青年到大学以后才去一本一本地读,而必须在小学和中学时期择要装进他们的记忆力尚强的头脑;只是先交代中国文化的本源,其他由他们自己以后照各人的需要和能力阅读。这样才能使青年在大学时期迅速进入当前和下一世纪的新知识(包括以中外古文献为对象的研究)的探索,而不致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东西,然后到工作时期再去进业余学校补习本来应当在小学和中学就可学到的知识。一路耽误下去就会有补不完的课。

      读书应当是乐事而不是苦事。对古书要有一个新读法,转苦为乐,把包袱改成垫脚石,由此前进。“学而时习之”本来是“不亦悦乎”的。

      看中国古书的头绪,首先是先了解所有写古书的人,或说古代读书人,几乎无人不读的书必须读,不然就不能读懂堆在那上面的无数古书,包括小说、戏曲。那些必读书的作者都是没有前人书可读的,准确些说是他们读的书我们无法知道。这样的书就是:《易》、《诗》、《书》、《春秋左传》、《礼记》、《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 .这是从汉代以来的小孩子上学就背诵一大半的,一直背诵到上一世纪末。这十部书若不知道,唐朝的韩愈、宋朝的朱熹、明朝的王守仁(阳明)的书都无法读,连《镜花缘》 、《红楼梦》、《西厢记》、《牡丹亭》里许多地方的词句和用意也难于体会。

      不论读什么书都会变成“读经”的。有分析批判地读书,那是可以化有害为有益的,不至于囫囵吞枣、人云亦云的。

      再下去,分类区别就比较容易了。举例来说,读史书,可先后齐读,最少要读《史记》、《资治通鉴》,加上《续资治通鉴》(毕玩等的)、《文献通考》 .读文学书总要先读第一部总集《文选》 .如不大略读读《文选》 ,就不知道唐以前文学从屈原《离骚》起是怎么回事,也就看不出以后的发展。这些书,除《易》、《老》和外国哲学书以外,大半是十来岁的孩子所能懂得的,其中不乏故事性和趣味性。枯燥部分可以滑过去。我国古人并不喜欢“抽象思维”,说的道理常很切实,用语也往往有风趣,稍加注解即可阅读原文。

        一部书通读了,读通了,接下去越来越容易,并不那么可怕。从前的孩子们就是这样读的。主要还是要引起兴趣。孩子有他们的理解方式,不能照大人的方式去理解,特别是不能抠字句,讲道理。大人难懂的地方孩子未必不能“懂”。孩子时期稍用一点时间照这样“程序”得到“输入”以后,长大了就可腾出时间专攻“四化”,这一“存储”会作为潜在力量发挥作用。错过时机,成了大人,记忆力减弱,理解力不同,而且“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再想补课,读这类基础书,就难得多了。

以上方法来源于知乎。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