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九宫格火锅涮什锦聊天
DAY 136 周一,晴
昨天下午和朋友聊了一下情绪管理和自我调节,谈了蛮多东西的。大家就当作是什锦雪糕或者打火锅吧!(字数有点多)
一、
首先,朋友问我在哪里。
真是好问题?!(人生终极问题之一)
我只能说我已经不在广州,回学校了。
然后朋友问我干吗,我说现在就像王阳明那样躺板板。(我上周刚好写过王阳明小故事)
确实,远在他乡,隔着几千公里,在一个没有熟人的“荒岛”上,这大概和老王没什么区别。活下来是第一步,下一步既然没什么可以做,那就悟道吧!于是他老人家龙场悟道,发达了。
我只能先邯郸学步、狐假虎威一下。他老人家在贵州贵阳北面的龙场山洞里躺在木制棺材里(当年贬谪贵州,他带着棺材出发,因为觉得可能回不去了),我现在是躺在一个巨大的天穹地棺之内,好像没什么区别。
二、
在打电话前,我在听电台节目,讲南怀瑾少年时候在一个偏僻寺庙(节假日之余没人去的)读书,庙里只有一个跛脚和尚和十几口空棺材(早些年农村有这样的习俗,过世前准备好棺材,这样比较讲究)。刚好就和聊天话题凑上了。(又是棺材!)
其实我在听节目的时候,察觉到一个东东:成住坏空。
老和尚为何会跛脚?这个问题在我看来是非常不解的。如果说是外伤导致的残疾,那确实是有时代医术的局限性,但如果是说内伤导致的跛脚……照说方外人士不都是有很多方法的吗?禅医、念经、入定等等都是可以处理内伤的方式,为什么不好呢?
要不就是,这位老和尚只是一位常规的“打工人”,不一定接触到高深的佛法;要不就是,他已经“看破红尘”。——肉身的躯体终会腐朽,就如同那些埋在地底的棺材。每天和棺材呆在一起,就会不断提醒自己对世界真实性的辩证,以及保持对自身追求的磨砺。这种环境,对年轻人而言未必是合适,但对老和尚而言,或许是最好的机缘?(其实以后人视角才会更容易生成这种成住坏空的感觉)
三、
晚上刚好也看了几个相应的视频。
其中一个是何同学的。
(虽然,很多人怀疑何同学的成功是不是被包装出来,但没有人会怀疑这种包装的成功。)
最新视频是做一个注意力测试,大概是说怎样可以让人比较好地进入注意力集中的状态。方法包括有轻音乐、白噪音、隔板、降低目标难度、设置定时休息、用小本子记录大脑临时冒出的念头等。这看上去像是讲精力管理,但实际上也是情绪管理。用中医角度讲,就是“神”。做任何事情多少都会“用神”,用多了便是“耗神”。耗神,即是消耗情绪。
所以比较直观有效的操作是,每次只做一件事,做的时候先从最低难度的开始。其实这些操作我之前自己已经学习过、体验过,不过就是有效一阵阵——养神→做很多事→耗神→做很少事→养神。囧。
看来我还是需要“时时勤拂拭”,还是需要从互联网大潮中汲取加持。
四、
然后是史铁生。
在中学课本,大家都学过《我与地坛》。但是也仅限于豌豆黄和御膳。近年来,因为余华再次火热,在访谈间他时不时提起“铁生”,其中种种令人潸然落泪。但是我的了解也仅限于此。不过朋友谈到在看此书时,看到作者那种对生活的细腻感,不由生出赞美和感慨。比如说眼睛干涩好几天,某天醒来,突然好了,那种清新灵动,那种好奇眼光看世界的美感,每每洋溢于文字之间。
听同学讲述,竟然让我升起了要去阅读他作品的想法,真是很奇妙。
五、
催婚,在中国大概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有些人说,最早一批结婚的已经开始离婚了;有些人说30岁这个关口很焦虑;有些人说,31岁、32岁的时候你还会焦虑一遍;有些人说,等你四五十岁时候,那些催你的人已经催不动了;有人说……
哎,好吧!
这个事情确实有很多切入点。比如说,即便身在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传统婚嫁观念也是少不了,并不能完全忽视。就好比一些博主说,其实婚礼之类的活动是扮演给老人家看的,年轻人可能倾向于旅行。当然,父母给子女的压力,或许并不一定是父母产生的,或许是父母受到周围(同辈人)的压力,然后只能把这压力转移。当然,又或许是因为,他们觉得让儿女结婚是让他们幸福的方法,等等。
虽然,现在的年轻人总是强调“独立”,但很多时候,总是难免陷入这种亲情的困境之中。这个困境的特点是,即便你通过自我调节方式获得一阵子的轻松,只要一日不永久解决,它还是会再次冒泡;然后你又要花很多力气去平复自己的心情喝状态。
确实有点两难。因为我们站在一个现实和虚幻交汇的时代。上一辈人会求一个物质上的稳妥,而年轻人可能不再有那么大的机会创造物质财富,于是转身向精神世界,然而精神世界的领域方兴未艾,大众领域的互联网也不过刚刚30岁……
六、
情绪处理的三个方法:换个环境,走进大自然,和朋友聊天。
因为我自己住所是有点偏僻,周日下午阳光不错,我就步行前往商场。看到一大群人出出入入,真实心潮澎湃,好像来到另一个世界。上周因为在处理一些人生方向的问题,多少有点“郁结”,没想到一阵吹水之后,舒畅不少。朋友在电话对面也表示聊天后,工作上的压力消除了很多(其实是摸鱼哈哈)。
我第一反应(没错,有些东西已经刻进DNA)是流动性。
包括天地万物间的能量,大自然的能量,人与人之间的能量等等。流动性这个概念真的好多年了,约莫十年了,它的起源非常简单:一个人如果拥有世界上所有的钱,那他就是没钱。任何东西,要“流动”才会有活力——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七、
心安。
在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怎么找到一个平衡?朋友说求个心安。
我差一点就哄堂大笑:就这?
好比说自己人生最高目标是吃饱饭一般。
没想到,在朋友细细道来之后,我也不禁感叹,人人吃饱饭,人人有功练,实在不易。
朋友说自己的公司的规章制度里面,摆在最高的是“诚信”,刚进公司那会也是百思不得其解。以为是和“天道酬勤”、“海纳百川”、“春池嫣韵”等一个档次东东,没想到在中国五百强呆了好几年之后,越发觉得这两个字难得。
心安既可以是对外做事的要求,也可以是对自我实现的要求。
不过一开始我粗浅理解为“妥协的艺术”(我就是这么干的),后来想想,对外部分实在不是这两个字的真意,如果只是说循规蹈矩、按章办事,那想必很多人都可以做到。其关键之处依然是孔夫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我又没有忠于自己的志向和理想。
俗世生活的蹉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忘了自己为什么要下这趟泥水。就怕你本来是练趟泥步和雪无痕,结果蹲下来抓蛤蟆。
蛤蟆听了都要抗议。
八、
人是活在情景里的动物,对于情景之外的东西要不雾里看花,要不成为别人风景里的小丑。
学生时代,老师总是苦口婆心云云,学生总是不屑一顾成云。
但是追忆往事时,子弹就会命中眉间——当时的你怎么不好好学习!烤个好成绩上个好学校是人间最简单的事情了!你现在就是把我放在火上烤!
好吧,老师说话的时候,是站在情景中跟情景之外的学生说,学生自然是很难理解的,等到他们被自己放上烤架的时候,社会的烟熏火绕就会教你做人。
其实这也包括人在某些场景下刻骨铭心的感情和誓言和决定,离开场景之后,大多是难以回去的。即便是过去的自己,我们也无法说百分百共鸣。就好像说安慰朋友“没事的,我当时……”,其实你已经不在那个场景里面了,行为只是出于礼貌,并不能一定得到什么成效。当然,如果有两个刚好境遇相同的人,那真是……啧啧,抱头痛哭,他乡遇故知,两眼泪汪汪。
不过当其中一人首先脱离这个情景,两人的关系又马上会瞬息千里——我记得网上有个古老的故事,两人喝醉之后大骂XX,义结金兰,共同穿一条裤衩、睡一张床;第二天醒来,一个人先是检查身上钱财有没有丢失,另一人检查自己屋子里有没有钱财丢失;一人好像做贼般心惊,一人好像遇贼般惊慌。
九、
还没下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