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情绪的起源与发展模型(主讲:山师大丁磊)

2022-08-06  本文已影响0人  送柳音

儿童青少年常见情绪问题分析及对策

情绪的定义:情绪(emotion)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情绪在生理反应上的评价和体验,括喜、怒、哀、乐等几种。

情绪也是信心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信心中的外向认知、外在意识具有协调一致性,是信心在生理上一种暂时的较剧烈的生理评价和体验。

情绪的构成:1.情绪涉及身体的变化,这些变化是情绪的表达形式。

2.情绪涉及有意识的体验。

3.情绪包含了认知的成分,涉及对外界事物的评价。

情绪被描述为针对内部或外部的重要事件所产生的突发反应,一个主体对同一种事件总是有同样的反应。

一个人的独特人格是如何发生、发展和最终巩固起来的?要理解情绪必须懂得规律。人生的头七年是在为我们的心理建构打基础,方形的地基盖不出圆形的大厦

儿童青少年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和内容: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1.一岁以内:道生一,婴儿还没有你我的概念,与妈妈是一体的感觉,妈妈此时的情绪是直接带给孩子相应感受的,这时候心理建设的重点是保护孩子的“安全感”。

2.一岁到三岁:一生二,婴儿慢慢体会到自己和妈妈是两个不同的个体,产生“你”,“我”的概念。这时候的心理建设重点是保护孩子的“自主性”。

3.三岁到七岁:二生三,对爸爸的出现有了明确意识,就是精神分析学派重视的“俄狄浦斯期”,此时孩子有明确的“你”“我”“他”的概念。这个时期心理建设的重点是保护孩子的“主动性”,也就是发展跟父母的“关系”。

4.七岁之后:三生万物,前三阶段完成后,孩子就正式进入了“社会化进程”。此时在学校里表现出的情绪行为都是六岁前积累的心理能量的外化。

个体心理学研究个体对刺激的反应

社会心理学研究外界对个体的影响

情绪是在关系互动中被激发的

所以谈情绪必定离不开关系。7岁之前的情绪是孩子的内在搭建过程中的尝试和推演(个体心理),7岁后的情绪是社会化过程中的修复和整合(社会心理)。

第一部分:1岁以内,建立孩子的安全

最初的安全感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为什么有的孩子不敢自己睡在房间里却敢独自在院子里搭帐篷过夜?无意识中,我们如何弥补安全感不足的?

专业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处理,第一步为什么是围上一条毯子?仅仅是防寒那么简单吗?

所有的情绪都是在提要求:一岁以内的孩子就是在测试安全感。此时孩子的词典中只有“我”这个词,我在对这个世界展开探索活动之前,是不是足够安全?当确认了这个关乎生死存亡的重大课题之后,人生旅程正式展开。从自卑到超越。

婴儿是如何构建个体心理架构的

皮亚杰的理论:“同化”把外界元素整合成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

顺应:同化形成的格式或结构受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平衡

图式:模式、心理地图、人格结构

新生儿在受到刺激后发生的反射是有意义的:要构建一种内在的形式、结构,即图式;图式是靠动作来完成的,比如吮吸、咬。

同化就是将外部世界纳入到自我中来

同化:婴儿把与外界的关系放到内心里面来,从而构成了内心里面的结构。看别人的书要吸收就是同化的过程。要构筑成自己的东西,成为内在的心理结构。

自我就是起到这个作用,自我就是用来构建世界的。外部世界都被同化就构筑成整体的人格,自成体系的认知角度。有了这个前提,外面的世界就以我独有的方式向我打开:有一万个人起床睁开眼睛,看到的是一万个不同的世界。

人类就是因此而成为万物之灵,成为地球的主宰。这使我们拥有了构建未来的能力;社会制度、文化体制等等,拥有改造世界的能力。

 每个初生的婴儿都是富翁,他们有无穷无尽的财产。最初构建的图式决定了他们如何在后来的生活中提取这笔财产

要成为富翁靠勤奋和努力------朱   熹

你本就是富翁------王阳明

我的一生就是提取无意识的一生-------荣   格

最早的个性:

最早的个性=意向性情绪(棒棒糖:物质抱抱:精神)+强度

大师们的阶段论(0-1岁)

弗洛伊德:口欲期(自恋)

皮亚杰:感觉运动期

埃里克森:信任的和不信任的冲突

拉康:六个月镜像阶段

克莱因:客体关系(对象关系)

弗洛伊德口欲期(自恋)0-3个月婴儿的前在自我(神经类型)肯定是发生了,但它还没有向外,尚处在封闭状态中,自我还没有确立(道生一)。所以,婴儿这个时期在利用身体动作把自己坐实,通过吸吮探索与外界的关系,是一种被动的感受,开始内化准备构建自己的图式。

3个月开始,与母亲分离。婴儿3个月左右就会有咬的动作,咬可以引起外界的反应,比如:印第安婴儿咬母亲的乳头,母亲会有打的反应,就是这个反应刺激婴儿产生自我的概念,于是跟母亲的分离出现萌芽。

3个月后,从被动感受往主动调整转换(3-6个月建立了图式的底色)随着社会性微笑的发生,婴儿开始从被动往主动发展;咬疼了妈妈会被惩罚,那我试着控制力度,通过咬和控制,婴儿开始知道自己和母亲是分离的两个人。

现实生活中朋友圈发送的那些负面消息:哪里有疫情,哪里有灾害,什么不能吃,某幼儿无故被殴打等等,口头语:“太可怕了!”其实是在提示人生底色(图式底色)就是一种恐惧的色调。这个底色对周围的人是有影响的。我们常常说的投射就是这个意思。

当婴儿3个月后开始咬母亲的乳头时,母亲应该怎么做?

A:忍着(对孩子的分化不可取)

     B:推开(推开,是帮助孩子建立自我的概念)

埃里克森提出:信任对不信任的冲突

0-1.5岁,培养的是“希望”的品质。

这一时期婴儿与母亲尚未分化,还在一种“全知全能”的状态中;婴儿内在的信心取决于对父母的“信任”关系。所谓信任也是自我的一种力量,信任是对他人的一种可期待性,我们要信任一个人,是因为知道这个人是“一贯的,稳定的,可预见的”,婴儿饿了哭几声就停了,因为知道照顾者马上就会到来。

皮亚杰:0-2岁 感觉运动期:

0-8、9个月,身体中心期,在这个阶段婴儿需要学习控制自己的身体。由控制身体来练习发展大脑。

(越淘气的孩子越聪明)

包括大运动:二抬、四翻、六坐、八爬、十站、一岁走;

精细运动:四握、五抓、七换手、九对拇食、周岁画。

发育迟滞或者智力障碍的孩子一般都伴随着不协调的行为。

动作是心理的外化,心理是动作的内化

8-24个月,客体化期,儿童靠动作识别物件。

第二部分:1-3岁,建立孩子的自主性

如果早期安全感没有建立好,会延缓到这个时期。

埃里克森认为,每一个关键期都受前一个关键期的影响,一岁前对安全感的信心足够充实,这一阶段自主的东西就多,反之自主的东西就少,羞怯畏惧就多。

所谓的发展迟滞,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此。

大师们的阶段论:1-3岁的心理发展

弗洛伊德:肛欲期

皮亚杰:前运算期

埃里克森:自主性对羞怯和疑虑

科尔伯格:前习俗水平0-9岁

1-3岁儿童进入到自主阶段

但要以安全感建立充分为前提,否则会先去发展安全感,这个过程可能会持续一生(退行)。儿童要求自主、自治,自主感,需要按自己的意愿生活,自己管理自己。

2岁左右进入第一个叛逆期,标志就是“不”字使用频繁,什么事都说不,儿童就是通过说不来展示自己可以掌控自己,不需要服从他人的命令,用说“不”的方式感受跟母亲分离,清晰“我”的概念,同时树立了“你”的概念。此阶段过渡的顺利程度,决定着第二、第三次叛逆的强度。

在18个月到3岁,出现秩序感,开始构成意志,开始明确我坚持要做什么,意志在自主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孩子开始有目的地做点事了。如果秩序感乱了,之前构建的图式就乱了,那种不安会让孩子很难受,所以,读书、说话、走路要有秩序,先是什么再是什么。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树屋:树屋是提供给孩子发展“自主性”最好的道具

皮亚杰的自我中心主义:从语言方面来讲,儿童自发性语言以自我中心表达在三岁左右到达高峰,75%都是自我中心式的语言,到七岁左右消失。我们说过的前七年的内在心理建设基础阶段过去了,开始社会化进程,语言模式也为社会化做好了准备。

第三部分:3-6岁,维护孩子的主动性(关系)

“他”的概念,父亲的出现。

阿德勒:作为母亲“在她使孩子和她自己成功地联系上之后,她的第二个工作是把孩子的兴趣扩展到他的父亲身上。”“ 母亲自己必须给予孩子一个可信赖人物的最初经验,然而她必须准备将这种信任和友谊扩展开,直到它包括整个人类社会为止。”

母亲的自我发展构成的图式,对孩子有直接的影响。母亲觉得世界是安全的吗?(如何教导自己的孩子认知外界?)

弗洛伊德的重大贡献:俄狄浦斯期

儿童一方面认为自己是母亲需要的全部,另一方面又发现自己并不是母亲需要的全部,还有父亲强有力的竞争。这样的经历会产生严重的“自恋性创伤”,为了疗愈这种创伤感受,开始在试着理解母亲发出的各种信号,尝试找出父亲身上的这些标志来构建更完美的自我,于是认同(模仿)开始出现。

3-6岁儿童的养育:此阶段父母应当尊重和培养儿童的主动行为和想象,这阶段充分发展儿童的主动性。如果儿童不能向外探索(侵略),就只有退缩内向。如果父母经常否定儿童的主动性为和想象,他们进入下一阶段时将缺乏主动性,他们经常有犯罪感、保守,不敢越雷池一步,缺乏对自己的信任,产生内疚和自卑。如果父母在这一时期肯定和鼓励儿童的主动或想象,那么就不用在上学后求助,我的孩子怎么那么拖拉,那么没有主动性?

如果这一阶段的冲突得到积极解决,埃里克森称其为主导性对罪恶感,阿德勒认为这是一生的任务,从自卑到卓越,也就是到底优越感占了上风还是自卑感占了上风。如果主动战胜了自卑,就会形成有方向,有目标的品质(亲社会),反之就会消极对待(反社会)。所有这些都取决于当孩子在以侵略的态势冲进父母生活过程的时候,是被温柔接纳还是训斥排挤。

当孩子在公共场所哭闹打滚提要求的时候,聪明的父母该怎么办?

A: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会习得性行为。先同意买,但要引导孩子说清楚为什么买?分析家里玩具与这款玩具的异同,实在坚持,就一周后再来,如果还想买,那时就买。在过程中帮孩子建立底线界限与思维)      

B:坚持自己的底线(习得性退缩)。

第四部分:小学阶段往后是一个充分社会化的过程

每个人都在按照学龄前打好的地基生活,情绪也都依此发生

◆案例:梦的解析,我在梦中为什么被追?

小学后的情绪归因:讲情绪不能脱离关系,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处理角度会触发不同的情绪。所有的情绪,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没有被满足或者自己认为没有被满足的要求,而要求最后就归为三类:攻击、逃避、祈求

家长大致可分为两种:情绪抹杀型、情绪管理训练型

情绪抹杀型父母,无法感知自身和孩子内心的情绪,并把负面情绪视为禁忌,一厢情愿地渴望孩子能永远开朗和幸福下去;情绪管理训练型父母,则会包容孩子的情绪,认为情绪不存在好坏之分,当孩子表达情绪时,能够给予足够的耐心。

情绪抹杀型家长的三个特征:

[if !supportLists]一、[endif]缩小转换型家长:想尽办法哄孩子接受情绪,用奖励“诱惑”孩子:如果你不哭不闹,像个男子汉一样,让大夫好好检查一下,爸爸答应给你买个游戏机,好不好?对于缩小转换型家长来说,孩子的情绪没那么重要,他们对于孩子的情绪不以为然。缩小转换型家长认为喜悦、快乐等情绪是好情绪;相反,生气、愤怒、悲伤等情绪就是不该有的坏情绪,于是极力逃避。在这种类型父母的教育下长大的孩子,在感受和调节情绪方面会表现得比较迟钝。暴食、疯狂购物都有类似的养育背景。

二、压抑型家长:故意摆出一副咄咄逼人的表情,严厉训斥。压抑型父母认为负面情绪是阴暗的,一旦允许孩子产生这样的情绪,就可能会带坏孩子的性格。出于这种担忧,他们会对孩子的情绪进行全方位的严厉管束。当孩子哭或生气时,压抑型父母会偏执地认为,这都是因为孩子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表现出的行为,而不是想着先弄清孩子哭的原因,常常是单刀直入地一句:“不许哭!”有时甚至会大打出手。

压抑型父母照顾下长大的孩子,自尊感非常低。女孩通常会表现出意志消沉,带有忧郁倾向,且情绪调节能力不足;男孩则具有冲动或攻击性行为倾向,生气时会本能地用拳头解决。

[if !supportLists]二、[endif]放任型家长:看不得孩子楚楚可怜的样子。乍一看,这种类型的父母应该是理想型的好父母。然而,放任型家长顶多止于认可和接受孩子情绪这一步而已。对于孩子的行为,放任型家长并不能给孩子较好的建议,不会为孩子的行为划定明确的界限。如果随心所欲地做出任何行为,家长都视为无所谓,放任孩子,孩子便会认识不到行为的界限,变得凡事都由着自己的性子,以自我为中心,分不清哪些行为才是合理可行的。由于这些孩子的所有情绪都会被父母接受和包容,因此往往会陷入自我崇拜,凡事只考虑自己的情绪,无法体谅他人,因此在朋友圈子里也会显得相当不和谐,甚至遭到排挤。

情绪管理型家长:情绪管理训练型家长,不仅能够包容孩子的情绪、理解孩子,还会对孩子的行为划定明确的界限。

情绪管理训练型家长不会把情绪泾渭分明地归类为好和坏。他们重视孩子的喜悦、爱和快乐;同时他们也认为,悲伤、恐惧和愤怒理所当然也是生命中不可分割的情绪。

就好比,不可能每天都是阳光明媚的艳阳天一样,有时刮起一阵风、下一场暴雨、雾霭弥漫或飘下鹅毛大雪,这样才是真正的四季,哪样都不能少。(还记得我们之前说的孩子打滚哭闹要玩具的案例吗?

六步摆脱消极情绪:识别、节制、联偶、选择、管理、消退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