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乡的童年

2020-05-01  本文已影响0人  illyfu

推荐大家一个关于教育的纪录片《他乡的童年》(优酷有)记者周轶君考察5个国家(日本,芬兰,印度,以色列,英国),呈现给大家每个国家教育的特色和局限。没有耐心全看可以看看我的观后感。

日本这一集让我看到他们的集体观念是如何从小被培养起来的,而集体主义会抹杀个性又怎么破?从小学习如何不给他人添麻烦,但是过于强调照顾他人会导致自己的情绪受到压抑,社会上因此出现了教人通过哭泣来释放压力的不良情绪的课程。

芬兰是我最爱的一集,从头到尾都能感受到发自内心的安宁和温暖。这个国家人与人之间很少有攀比和竞争,比起物质的丰盛,人们更在意人的素质和品味。街上很少有奢侈品店,而学校里的低年级没有任何考试。“公平”是芬兰教育特色,70年代的教育改革后,国家把所有的私立学校纳入管理体系,由国家出资让每个人能享受免费的学习和午餐。学校里老师不去过问孩子的出生和背景,一视同仁。在比较多元的学校,学校通过一些活动,让任何种族和国家的学生都能获得身份认同,并且像其他同学介绍自己的文化。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的芬兰非常重视学生的“自然”教育,他们会把孩子带去森林,通过观察大自然来学习。比如说老师会让孩子自己给某种植物命名,也许是通过颜色也许是形状或者气味,而不是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学名,那样的话想象力和创造力就被抹杀了。自然教育的另一个目的是建立孩子和自然的连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适应自己身处的环境,将来也能更好地保护它。还有印象比较深的一个点是某位老师的现象课,这门课将不同的学科结合起来,比如说某节课老师要教授时间的概念,课上会涉及到数学还有一些其他的知识,但最意想不到的是老师会带领孩子去老年人的康复中心,通过跟他们的聊天,启发孩子对于时间的思考。但是在这种公平的背后,也有人开始担心是否因为一切都来的过于容易,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斗志?

除了芬兰,另外一个非常重视教育的国家就是以色列了,教育可以说是以色列最重视的事情,从个人到政府层面。采访中某位市长说他们市政府一半的财政都投入到教育中,所以以色列人拥有大学学位的比例是全球第一。看完以色列这一集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里的孩子都非常早熟,自信,气场十足。这里的科学幼儿园会教4岁的孩子如何使用锤子,冲击钻等工具(而且不是玩具或者儿童版本就是成人所使用的正常尺寸的工具),这里的孩子不会由父母来规范他们的作息时间,他累了可能8点就睡了,而有时候可能1点才睡,他知道自己对自己负责,也知道自由是建立在自律的基础上。他们从14岁开始就开始学习如何创业,从研发,生产到募集资金都是自己和小伙伴一手操办,以色列创业公司的数量仅次于美国。这一切背后的逻辑是,创业的过程就是探索自己和探索社会的过程,父母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对自己的人生有掌控的强者创业的目的并非是直奔成功,以色列人对于失败的定义就是一个试错的过程,所以如果一个创业公司经历过失败,投资人反而更愿意投资,因为他们觉得这个公司已经从过去的失败中总结出经验。这样的现状背后其实一方面是犹太民族的文化中,不愿意服从权威,鼓励质疑和辩论,鼓励大胆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这个饱受苦难又对于明天有太多不确定的民族,一直有种危机感,所以国家才坚信只有科技才能强国只有教育才能给自己创造出最强大的人才,而以色列父母对于人才的定义和典型的中国父母完全不同,他们认为一个了解自己活出自己的人才算地上所谓的成功。不过以色列人自嘲说,我们年轻人的这些品质,擅长打造创业公司,但是不擅长大些大型的公司,因为大公司还是需要很多秩序和服从。

英国。贵族教育是英国的一张名片,很多中国家长很小就把孩子送过去上学或者夏令营,希望能培养孩子的所谓贵州气质,但是他们对于贵族的定义就是一口伦敦音,社交礼仪,或者是贵族运动,比如马术。但是当你问真正的贵族包括公爵,私立学校的校长老师或者从伊顿公学毕业的学生,他们都认为礼仪口音都是外在的东西,让一个人真正高贵的是内在的精神和气质。所以私立学校非常鼓励孩子从小培养运动习惯,并不是为了成为专业的运动员,而是通过运动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内在的精神状态。同样是学习马术,他们觉得最重要的是人和马情感上的连接,调伏和关爱你的马的过程也是在培养自己的领导力和同理心。私立学校普遍重视戏剧课程,培养学生对于自己身体的觉知和表达能力。但是英国社会也诟病所谓的贵族教育,因为他们觉得这些孩子只是因为出生好,所以有机会去最好的私立学校接受最好的教育继而考进全国顶尖的学府,毕业后进入议院或者其他有影响力的职位。而普通人家的孩子发展就很有限,这样导致社会的分裂越来越大,所以近年来私立学校也在进行调整和改革,通过奖学金和学费减免等措施让一些家庭条件一般的人也能接受到好的教育,同时去优化公立教育。近年来考入剑桥和牛津的学生中,来自公立学校的人数比例随之攀升。印度这一集比较散,这也正常,因为印度和中国都太大了,无法轻易被定义被贴标签吧,尤其印度又是那么神奇的一个国度。

印象较深的点是印度人很善于表达自己,他们不会对于自己的想法有害羞的心理,哪怕是未成型的想法也会大胆直接的表达出来,不介意他人的眼光;另外印度人做事说的好听是灵活,说的难听就是看来毫无章法,但是总是能用一些意想不到的方式化解各种危机,哪怕是以带来新的问题为代价。自信的表达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这是否也是很多印度人能胜任跨国企业高层的法宝呢?

最后一集是中国,中国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大家都有切身体会了,这一集主要聚焦在我们该如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并将它融入到当今的社会。

全部6集看完我的感受是:每个国家的教育其实都被他们的文化所影响和制约,也都有可取和局限。教育是一个很宏大很复杂的主题,但是教育的目的可以很简单,以前我觉得是发现(discover)真正的自己,但是这意味着有一个所谓的自己,我们要做的就是拨开迷雾去看见他。但现在我更倾向于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发展develop自己,是一个不断完善自己人格的过程,比如自信,担当,关爱他人等,在这个过程中也找到了自己的calling,发挥自己的潜能,那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也并不会太遥远了。而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教育离这个目标还是相去甚甚至有时候是背道而驰。我经常觉得一个非常灵动的孩子在上了学之后就渐渐变得迟钝木纳。不过近年来各个国家都在尝试更多元的方式去改善自己的教育,就还是保持乐观吧,相信会越来越好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