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存留记忆

2017-09-23  本文已影响0人  Wity_末啼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十年,足够一个襁褓里的婴儿长大成人,也足够一个城市实现蜕变。

广州,这座千年古城,用二十年的蜕变,焕发出年轻的朝气。

我,一个土生土长的广州人,爱这座城市,爱她的变化,更爱与她留下的记忆。

在广州出行,我最喜欢的还是坐公交车。坐或站在公交车上,望着窗外流动着的风景,看着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又看着崭新的它们渐渐蒙上岁月的灰尘。

十年前,在香港被双层巴士吸引。第二层最前方的大玻璃展现强大的魔力,每次上车我都要匆匆跑上二层,以期坐在最喜欢的这个位置。这时候,就觉得世界都在我的眼下,仿佛世间的主宰,即便街道两旁的楼房依旧高出我许多。大概人们年幼时都喜欢这种俯视天地的感觉吧。

但更多的,是我在匆匆跑上巴士二层的动作中,记忆回到了更久以前。那是距今天快二十年前,我分明记得广州也有双层巴士。我也曾翘首望着母亲询问等待的公交车是双层的吗。也曾在踏上巴士的那一刻,挣开母亲的大手,撒开小小的步子,朝通往二层的楼梯跑去。只是,那时的我又知道广州并没有双层巴士。疑团笼罩着我。

所幸,母亲证实了我的记忆。

1998年,广州市内双层巴士陆续退役。2001年1月,最后一辆广州牌GZK6120FS双层巴宣告退役,由广州博物馆收藏。2003年,广州市第二公共汽车公司最后两辆行驶于289线的巨鹰珍宝巴士也宣告退役。

自此,双层巴士只能成为幼时模糊的回忆。我却在香港巴士的大玻璃前,想象出了自己往外看广州街景的模样。

挨着窗子,仿佛成了城市剧场的观众,在车辆的穿行中,我看着这个剧场每天都发生着不同的故事,人与人的,人与城的。

时光荏苒,双层巴士在前几年又回到了人们的视线当中。这一次,她带着使命归来的。城市较低矮的桥梁不会为双层巴而改变,而双层巴却用它自带的魅力,游走在文化游景路线上,载着人群在广州的街头穿梭,展现着广州最有魅力的景色。

而我,虽不再如孩子般兴奋。却依旧喜爱坐在车窗边,望着窗外的故事。看孩子嬉戏,看情侣分合,看夫妻谈笑,看老人携手……看老楼固守,看高楼拔地而起。

车行之处,四处高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一座座争相插入云霄。

行至广州的金融中心,看着一座座高楼悄然建起,看着第十六届亚运会开幕式在此举办,又看着广州新中轴线上最后的地标建筑——东塔终于正式投入使用。珠江新城,用二十年的时间从一片农田地蜕变成广州天河CBD的主要组成部分。

伴随着珠江新城蜕变的,不仅仅是商业中心的集中与扩大,还有广州不断向国际商业化前进的步子。广州越来越为人所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周末的出行,更多地选择前往各处的商城。

可我还是喜欢在老街里四处游走。

上下九,这个许多年前就开始繁华的商业街。即使,每日十点左右,沿街的店铺还会用开门声划破宁静,三三两两的人群开始走入这街道,在各个店铺里进进出出。我们还是不得不承认,在各种现代商业广场的新兴下,上下九不知不觉成了旧文化的象征。

不过,我还是会和好友在这里探访“老字号”,即使南信的牛杂从6元一碗涨到了现在的20元一碗,人头攒动,我还是喜欢坐下吃吃双皮奶;也会踏进银记,再去尝尝布拉肠的味道。

当然,拐进不知名的街道,离开背后的嘈杂,是我更爱的惬意。走入安静的巷道,入耳的皆是喃喃的粤语。

老人还是如多年前一样,在家门前摆张藤椅,坐在上面再把脚搭在矮凳上,轻轻拍着蒲扇乘凉,和来往的街坊邻居闲聊。我偷偷地享受着他们的声音传入耳朵,抬头看看头上摆在窗台上的绿植,还有颜色各异的衣服挂在窗台外。在这里,我的脚步也变轻了,或许是害怕自己这个外来闯入者打破这里的生活。

幸好,一切照旧。反倒是一个年轻的女生从一处门中快步走出,铁门在她身后顺着惯性关上,随之发出“哐——”的一声响,把周遭的安静打破了。我的眼睛被那扇门给吸引了,锈迹斑驳的门后是一片的漆黑,在漆黑里隐约显现的是一条狭长的共梯。我想,这是曾经规划用房留下的痕迹吧。

我继续往前走着,看着被岁月磨蚀的这连片的骑楼。我突然想知道当时的东山少爷们是怎么在这里生活的。也许先前看见的老人,就是一个东山少爷。

在老街道里走着,看着驻守在这里的人们,我不愿想他们是因为在楼价高涨后的屈居,我更愿意认为这是他们对城市记忆的坚守。

当商业文化溢满这座城市的时候。

我庆幸,还有人愿意在这座城市里慢下来,在时光里驻留。

我更庆幸,这座城市没有沦为失去文化的空壳。在这座城市里,还有许许多多的人与书相伴。

书店是城市文化的绿洲,随时给现代人养心的栖息地。

犹记得十多年前,新华书店遍布了整个广州城。家附近的新华书店几乎承包了我童年所看的书籍。后来再长大些,我更喜欢去广州购书中心,一整栋书城,人们一头扎进去,就再也不想出来。看到喜欢的书从来不着急买下来,只是一页页翻开,至越看越入迷时,什么时候在书架边坐了下来也不知道。不时来往的导购员也不赶人,只是偶尔提醒不要影响旁人选书,一个下午的时间就在不知不觉中过去。

前两年广购翻新,在整个城市寻找一本书的我发现了北京路的联合书店。于是,它成了我新的喜爱。北京路,一如二十年前般热闹,节假日来逛街的人流能把街道挤满。联合书店也有充满人流的时候,那时候这里也会扬起嘈杂的声响,我只把它当做爱书人的鸣点。

可我还是更愿意在人流少的时候来这。第一次踏入这里,正是被这闹市中的宁静所吸引,五层的书店,每一层都有吸引你驻足停留的资本。在黄色灯光下,静静翻开书页,然后你就会沉浸其中,独留下翻页沙沙的声音。此时倘若从书里跳出来,你会听到周围此起彼伏的沙沙声早已奏出了美妙的协奏曲,再跳回书里去,你也成了这乐曲的创作者。

也是那时起我才发现,各种独立书店早已在广州扎根发芽。它们也为这座城市的文化带了来新的生机。书店不再只是书籍买卖的地方,满架的书籍,在烦躁的人也在这里沉静下来;不时举办的讲座、沙龙,让读者、作者还有学者零距离地交流;书店里设立的桌椅,让被沉醉书籍的人们舒适地沉浸其中。不得不说它变得有温度、有情调。

也许电子书和网上书城的发展挤压了实体书店的生存空间。可是爱书的人从来不敢想象没有实体书的生活,也从不敢想象没有了实体书店还能去哪安放自己的灵魂。

于是在城市兜兜转转后,我们还能找到大隐于市的书店,任人潮匆匆,我自坚守。我们是何其的幸运啊。

我这一代95后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广州也实现了自己的蜕变。成长于此里的20年,我无时不在爱着这座城市。

我爱她,满是生机,从不缺乏热闹与繁华。我爱她,顶着国际化的面孔,将生活在这里的人托至更高的平台,让我们看见了更广阔的天地。

我更爱的,是她充满温情。她变了,却不忘存下该留下的记忆。

漫步在老街里,抚摸瓦瓦砖墙,听沿街的叫卖声传来,闭上眼睛,我以为我回到了时间的原点。

是的,在这座城市里,可以随时找回曾经的记忆,这是我最爱的,她的柔软。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