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一片瓷,还你一件器
给我一片瓷,还你一件器_腾讯视频
古陶瓷修复丨以天然生漆黏合瓷器碎片或填补缺口,从前期的清洗、拼接、补缺、修形、打磨,到后期的上漆、上金、擦漆,工序繁琐,工期至少需要一个月。它是对残缺器具的一次再造、重塑,不仅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是艺术家的“第二次创作”。修复好的古器物其美感和天然性,被用于当今人们的生活,是最直接的文化传承。
匚 漆缘巧合,他是幸运少年
初二时,罗中立的写实油画点燃了徐佳颖的绘画兴趣,他开始临摹美术书上的画作,被美术班的老师评价为“天资聪慧”。
报考大学时,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最终被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文物修复专业顺利录取。大学毕业后,他留校成为文物修复专业的助理教师。对于自己“艺术之路”的经历,徐佳颖连称很幸运。
从2011年到现在,徐佳颖和古陶瓷修复工艺已经打了八年交道。他第一次接触大漆,是在文物修复的课堂上。
老师手中那只做示范的碗,由猪油色越变越深,最后呈现出半透明色,艺术的美感和神奇性,让徐佳颖深深着了迷。
但漆工艺需要以天然大漆作黏合剂,大漆却极易引起皮肤过敏,99%的人都会“被它咬一口”,徐佳颖却是那1%里的其中一人。
用他的话说,他和古陶瓷修复是有缘分的,自己天生就该入这个行当。
将广玉兰的树叶变成艺术品,却是一个偶然的机会。
那天,他经过教室门口时,向地上张望了一眼,他发现树叶的纹理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古朴,脑中瞬间冒出了个想法:“漆能表达的东西很多,若将传统漆工艺用在它身上,会出现什么样的效果呢?”
这样突发奇想的念头,让他的工作室一角摆放了一个又一个色彩不同、造型各异的树叶作品。
拍摄当天,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的校园里幽雅安静,到处弥漫着广玉兰花的芳香,而那落满一地的树叶,最终成了唯美的艺术品,也是90后新工匠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再造!
匚 精湛技艺的背后,都有故事
有一次在古玩市场上,徐佳颖被一只宋代的花口盏深深地吸引了。这只茶盏,拿到它时只有大半个,对于普通人来说,只能作为学习标本,但对他来说,只作为一件标本是远远不够的。
花口盏独特的造型、精美的线条、梅子青的釉色、 让他有足够的欲望想要修复它。“实际上,残缺部分越多,越能考验技艺,这只盏大概反反复复修了两个多月,完成后的心情,是非常喜悦的。”回想那一刻,他脸上现出了满足和欣慰的神情。
“给我一片瓷,还你一件器”说起来简单,实则工序复杂。重复的工艺流程,每一次的呈现结果却不相同,就好像孩童时玩捉迷藏时的忐忑和欣喜,或许这也是徐佳颖乐在其中的原因。
修复后的器物,伤痕虽清晰可见,但这不完美中的完美,重塑破碎而不失尊严,美被温柔以待,纯粹古朴,安之若素,能屈能伸,别具一格。
匚 在热爱的事情中,持之以恒
询问徐佳颖这八年来的感慨时,他说,“八年来,最大的感触是漆磨人心。有时在工作室里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而在工艺过程中,他认为最难的工序是打磨。
“打磨的时候,很容易打磨到瓷器边缘,容易造成破坏,就回不到原来光亮的状态,所以磨到边缘时,就要特别小心,也考验自己的专注度和控制力。”
实际上,在修复过程中,线条的粗细、顿挫、质感、美感等方面都非常讲究,这些都与考古学、美术有关系,并不单纯是个技术活。
每周末,徐佳颖都在培训班教小朋友们画画。他用教师这个“正业”供养自己的热爱——古陶瓷修复,心甘情愿,乐在其中。
他由衷地说,“百里千刀一两漆,也就是说上百里路割好多树,才得一两漆。漆这种材料比较珍贵,完全靠修复来赚钱是非常难的,但现在古陶瓷、古文物,越来越受到重视。用漆工艺做的生活用品,也可以有很多尝试,比如说做成首饰。修复技艺加上优美的设计,我想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它。”
古陶瓷修复的器物,一般在博物馆的橱窗里才能见到,用工艺重新赋予的生命,赋予其艺术气息,它融于当下,是与文化最直接的交流,也是文化传承的方式之一。
它坦然接受残缺,好似涅槃重生。修行的不仅是物,也是在修复人与物的情感。我想,这是许多古陶瓷修复手艺人,包括徐佳颖在内,他们正是怀着感恩之心,惜物之情,在博古通今中追溯往昔,在流光溢彩里再造完美。
而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融合,创新地让作品贴近百姓生活,这也是90后新工匠徐佳颖保持传统文化初心的同时,赋予了传统工艺新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