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另一种“被迫式成长”

2019-03-19  本文已影响32人  大头杂记

        在你不知道的地方,有着这样一群孩子,他们过早的进入到成年人的世界中,扮演着“亦兄亦父”、“亦姐亦母”的角色。

      今天我想谈一谈纪录片《Plastic China》,尽管该片拿了下阿姆斯特丹纪录片电影节新人单元大奖,在豆瓣微博或者百度都是找不见的。从片名便可以看出这是归类于环保题材的纪录片,不过我想换个角度。

(图源微博 @王久良)

        片子开头几个小孩儿打着手电筒在一堆洋垃圾中挖掘“隧道”,在洞里嬉笑玩耍。这是位于潍坊的一个废垃圾工业园,至少有着5000个垃圾处理小作坊,片子主要围绕两个家庭展开-垃圾处理厂老板一家和Yi Jie(依姐)一家。

        导演王久良给了依姐最多的镜头,而我想说的也是关于依姐。依姐是家中最大的小孩儿,她有弟弟妹妹共三人,后来母亲又为她生了一个妹妹。关于分娩这个场景,我是十分印象深刻:找一块肮脏的麻布往身上一盖,坐在凳子上就将孩子生了下来。而且在之后的日子里,依姐妈妈也是趁着分拣垃圾的间隙坐在垃圾堆里哺乳着那个还粉嫩的新生儿。

(图源微博 @王久良)

        在这样的一个家庭里,依姐提前进入了“母亲”这样的角色。她需要帮助父母处理垃圾,到饭点时需要为家人做饭菜,平时还要负责管理弟弟妹妹,家里的家务也是由她承包的。她不大的身躯后面大多时间都背着第二小的弟弟。小妹妹降生之后,她还需要哄小妹妹,给小妹妹换尿布。整个影片中,依姐是最牵动我情绪的人物。

(图源微博 @王久良)

        依姐的父亲在垃圾厂已经工作四年了,每天拿着三四十块钱的工资,平时嗜好饮酒,而且时不时不去工作。片中有一幕就是厂长陈峰评论依姐的父亲“他家有四个小孩儿,还不工作,每天喝酒,只会埋怨”。

        依姐应该是十岁多一点儿,但是从来没有上过学。陈峰送儿子奇奇上学的时候曾询问过是否要送依姐去上学,依姐的父亲回答说“哪里有钱,我从来没有上过学还不是过得好好的”。陈峰之后问依姐想上学吗,依姐局促地回答说“不想,我要哄弟弟妹妹”。

(图源微博 @王久良)

        镜头展现出来的依姐绝不是不想上学的。不管是和弟弟妹妹在洋垃圾里捡书本,还是和奇奇一起看英文节目,或者是去幼儿园观看奇奇的表演,我们无疑都能看出她是多么渴望上学。

(图源微博 @王久良)

        依姐在车展上露出的迷茫表情让人格外揪心。后来父亲告诉依姐可以回老家四川时,依姐和大弟弟都十分开心,因为回家可以上学了。但是因为没有身份证买不了火车票,长途汽车需要500多元,最终回家也不了了之。

        依姐躺在垃圾堆上说“我十三岁就出去打工供弟弟妹妹上学”。听到这里不禁为依姐的“懂事”感慨,她说“虽然我很小,但是很有力量”。片子结束的时候,王久良并没有告诉我们依姐是否回到了心心念念的家乡,但是我从一些新闻报道中了解到她回到了川南。

        之前我刚学过一篇课文,里面讲到穷人之所以贫穷因为过度生育。虽然文中例举这个原因是为了批判一些不考虑穷人生活的人。但是,对于依姐一家来说,过度生育可能是导致他们家庭清贫的重要原因。

(图源微博 @王久良)

        依姐的父亲没有钱,无法送依姐与弟弟妹妹上学,他们字都不认识几个。大弟弟在得知“明天”就可以回家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回家念书,毕业以后出去打工挣钱,然后娶媳妇。他们的生活基本都是在那个垃圾厂里度过的,对于他们来说世界就是那么一片垃圾“海”。

(图源微博 @王久良)

终篇

        我想我们总是会忽略存在“依姐”的存在。好比芒果台的综艺节目《变形计》,本是一档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互换身份的节目,但是又有多少人会持续关注来自偏远山村的孩子呢?

        农村孩子很早就懂得为家庭分忧,用尚且稚嫩的身躯与父母共同经营生活。当我们看到这样一群孩子时只会感慨一句“真懂事儿啊”。甚至有的父母会教育自己的孩子“咱家条件不好,你要懂事、要好好听话、要学会帮爸爸妈妈分忧”。到何时“依姐”才能单纯地做个孩子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