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心人心理学心理学

我曾学过心理学

2015-01-20  本文已影响2185人  Ginger_J

本科毕业已近两年,眼看着研究生也要毕业了,在14年的年尾与15年的年初开始试着投投简历、找找工作,但是当你即便拿着国内外名校的学历却仍然被“专业不对口“这一个理由拒绝的时候,当你看着满屏幕虚位以待的职位却没有一个需要心理学专业毕业生的时候,当你的同学大多数都投身于学术领域、凡是与心理学相关的都是在读Phd的时候,你很难不产生一种”被社会嫌弃“的感觉,甚至你的父母在看到诸如”最难就业的十大专业“这类榜单的时候,都会想到你的专业,不断地提醒着你当初做出的选择。

我想,学习心理学的人都曾经不厌其烦地向他人解释过我们毕业后并没有资格去精神病院工作吧,也都曾经迎着别人调侃的语气告诉他我并没有揣测人心的本事吧。但是到头来,大家依旧认为它神秘、玄奥、远离大多数人的生活与实用性的工作。改变社会大多数人的看法诚然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以及政治经济大背景的配合,相比于此,我更愿意花时间去为自己厘清学习心理学的意义——我学习心理学究竟学到了什么。

有意思的是,写到这里,我忽然发现,”为自己厘清“这件事本身恰恰反映了我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因为对一件事的态度远比事件本身更具影响力,而我,正是在构建我的态度,同时,理解他人的态度。

构建态度

如果让你现在回忆你的童年,你会想起什么?也许你会记起5岁那年的一天,你成为小伙伴中第一个学会骑车的人,你在家门口的公园里骑着车迎着其他小朋友羡慕的目光笑得璀璨;也许你会记起5岁那年的一天,你因为在公园里骑车使尘土弄脏了妈妈新买的裙子而被妈妈胖揍了一顿。这两种记忆哪一个是对的呢?两个都是对的,又都是不对的。因为我们的记忆是被重新构建的,我们所记忆的5岁那年的事情,是掺杂着我们的情绪、他人的描述等因素而被重新构建、演绎的。也许那天你的确学会了骑车并十分自豪欣喜,但你并不是第一个学会的,其他小朋友的眼中也不全是羡慕,他们可能只是跟你打了声招呼;也许你的确因为骑车弄脏了新买的裙子,但你的妈妈只是轻轻呵斥了你几句但并没有动手打你。我们因为自身的情绪和理解,重新构建了我们对过去的记忆,我们对当下与未来的理解,并不是基于过去“确实”发生了什么,而是基于我们“认为”过去发生了什么。所以,你十几年来对妈妈的敬畏与疏离并不是因为她当年“真的”胖揍过你,而是因为你“认为”她那般严厉地对待过你。回忆如此,态度亦是如此,我们对当下这一秒的态度,马上就会成为下一秒的回忆,我们是前行在自身所“构建”的态度之上的。

理解态度

曾跟一个做公益的前辈聊天时,他问过我学习心理学对我最大的影响是什么,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理解“。无论是心理学行为实验,还是脑的认知神经研究,无不在探究人在生理、心理与行为三个层面对外在刺激(因素)所做出的反应。我们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我们,离不开外在环境对我们的影响,包括我们无法选择的父母、家庭背景、以及我们可以选择的朋友、对手与生活环境。古人其实早已明白这样的影响,并将其蕴含在谚语与寓言之中,比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又比如“孟母三迁”等等。但是知道归知道,真正做到理解又是另外一回事,当我们遇见一个“可恨之人”的时候,又有多少可能保持一份理智和平和的心态来告诉自己,他肯定也有着不得已的“可怜之处”呢?

如果说心理学教给我的最核心的东西就是“构建态度”与“理解态度”的话,可能你会觉得太虚无太宽泛了,但它的的确确贯穿于我的生活。相比于那些存储在我的短期记忆中的、若不强化就会退化的生物学知识、脑神经原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以及计算机语言,我所学到的对待“态度”的态度是无论我今后从事怎样的工作、过怎样的生活都对我有益处、有影响的。

这就够了。

不知道这文章会被多少人看见,它既是写给我自己的,也是写给那些只是因为心理学的“神秘”而想学习它的后来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