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生活115】团队共读是啃读经典最好的办法

2022-10-22  本文已影响0人  宁超群

感冒好转了很多,只是一阵阵的咳嗽还是厉害,精神也恢复得不够。看了一整天的论文,眼神都发直了,到后来眼睛盯着屏幕就开始流泪。

晚上六点半做核酸,趁机下楼休息了一阵,回家继续读论文到八点半。一下子装得太多,反而堵着了。回忆今天读论文的收获,什么也想不起。头又开始痛了。马上意识到今天有些用力过猛,大脑也需要休息。想着有两个未完成的大任务,焦虑得不敢让自己休息。那就做点其他的事情,换换脑子,写写流水账。

昨晚我们团队继续共读《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最后一章《对课堂教学中长期存在的问题的探讨》。因为感冒,我没有来得及提前阅读勾画批注,明显跟不上大家的节奏。领读者说到哪里自己也不知道,问我们还有什么疑惑提出来,我也提不出问题,更没有办法跟大家形成互动研讨,虽然一直在努力听,努力跟。读完的收获跟以前比起来,简直是天差地别。一次好的共读,好的预习必不可少。

“恭喜大家,这本书读完了,我们花了大半年时间来读这么一本书,实在是不容易。读得慢有读得慢的好处,我们这样慢慢啃,理解肯定会深入很多。”

“可是我读完还是晕乎乎的,总觉得没有读懂。读书的时候是清醒的,试着在自己的教学中用时,就凌乱了。”我说。

“这些经典书籍,咱们先是浪漫感知一下,要想都透很难。后期读了其他书籍后,可能还需要再回头来读这本书。还有,读完这本关于教育目标分类的书籍,你们读其他的书籍,就会轻松很多。我们下一本是马扎诺的目标新分类学,你们读一下就知道读这本书的好处了。”

经典书籍需要反复啃读。要是没有这样的团队共读,这样的书籍自己很难坚持读完,更别说读懂。原来觉得共读太占用自己的时间,每周一次,感觉累得不行,甚至犹豫过要不要坚持下去。这几个月来,养成习惯,慢慢期盼星期五晚上的共读。忙碌了一周,恰恰是这个共读的时间,是我感觉最放松,最舒服的时刻。读懂了分享出去,大家还相互补充,丰富自己的理解;读不懂,把问题抛出去,大家一起讨论,没有任何顾忌。这才是真正的读书。虽然我不敢说那本书我读懂了。但是我很明显地感觉自己在课堂里会下意识地关注目标,关注评估任务,关注教学过程是否指向目标,是否能助力学生完成评估任务。旁逸斜出的随性发散少了,聚焦式的探讨多了。对孩子们的思维练习的引导也更有针对性了。

“今年元旦前,我们准备做一个读书活动。‘阅读马拉松,冲刺迎新年’6+1活动,就是挑战6天读一本书,1天休息,循坏6周,正好过新年。”

我们都开玩笑说:咱们读书也开始卷了。而且是团队内部自己跟自己卷。

卷友们加油,我们一起来阅读。虽然阅读很难,挑战很难,也正因为难,才是真正的突破自己的原有认知,让自己看得见成长。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