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还没有死
文学还没有死(代序)
《英雄本色》里,宋子豪出狱后说:“小马,这个世界已经不属于我们了,你还留在这里做什么?”。小马哥说:“我等了三年,就是要等一个机会,我要争一口气,我失去的东西一定要拿回来。”
作为七零后的工科男,我在大学毕业后才真正接触到文学。当时我工作比较清闲,每天有大把的光阴可以浪费,可在陌生的城市,我没有朋友,租住在一间空荡荡的民房里。
我想着各种法子来打发时间,逛街,看电影,去周边的郊外溜达,去商场里游荡,可这些都不能排遣我的寂寞。
有一天,我信步走进一家书店,发现书架上的书都是我不熟悉的图书,我想找一本看一看,可不知道买哪一本,只好凭着记忆,买了一本名著。
这本书写了什么我记不清了,但我记得的是,文学名著很有意思。这令我回想起小时候也看了不少小说,学生时代也曾看过一些流行的书。我想这就是我打发时间的好办法。于是我去每一个书店找书,凡是粗看有意思的我就买下。渐渐我的兴趣变得浓厚,书越买越多,越看越有劲儿。我买了一本欧美文学史,顺着这本书介绍的名著去书店找。
我每次买三本以上,有的速读,有的细读,很快我的阅读量就超过了一百本。这时候,我不满足于文学史推荐的书单,开始针对自己感兴趣的现代主义作家,有意识地寻找作家的其他作品。
我的阅读范围从小说扩展到散文,诗歌;从文学史延伸到美学、心理学、哲学、文学论著。慢慢我总结了一套读书方法,可以凭借直觉嗅到一本书是不是好书,哪一本书值得精读。我说不清其中的原因,但我知道阅读是需要训练的,尤其是自我训练,而不是听别人的建议。
我也尝试写作诗歌和散文,可投出去之后石沉大海,有的编辑回信说:“你的作品不知所云……我受了打击,放弃了写作了念头。
几年后,我调回家乡工作。我读书少了,但写作冲动有了。我尝试着写小说,写了一个短篇和一个中篇,不想很快被杂志刊登了,而且是小有名气的杂志,这令我非常意外。我反思了一下,认为是自己多年的广泛阅读打了充分的基础,随着年纪的增长,思考也相对深刻的缘故。本市作协希望我加入,并发给我登记表。
正当我准备继续写作的时候,因为某种缘故,我不得不去外地工作,这一去我的写作就停滞了,而且是漫长的13年,期间我只是偶尔读书,没有写过一个字。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当时的我尚不知写作对我意味着什么。
万水千山走遍,归来的我是否还是少年呢?是,也不是。
去年底我重新拿起笔,想着我该写一部长篇,这也是十多年前告别文坛的一个发愿。如今我有了充足的时间,我该还愿了。
写的艰难超出我的想象,这部长篇本计划二十万字,可50天过去了,我发现那是不可能的任务。我思索了三四天,决定这部作品该多长就多长,不凑数字。初稿于第60天完成,11万字,我长吁了一口气。我没有违背本心,没有凑数字炮制所谓的鸿篇巨作。
写作中,好几次我几乎预感到作品会夭折,因为无数的坎儿绊得我东倒西歪。对内心的拷问,令我非常痛苦,60天,我哭了不下四五次,每次都会在卫生间待很久,拿着湿毛巾捂着脸,我怕家人看到我哭肿了眼睛。过去的岁月,我爱过的人,不断地在我眼前闪现,他们在微笑,他们背转身,我触到了他们,也看到了彩色的梦,听到了故居的泡桐果跌落的声音,走廊上的屋瓦挂着的冰榴,我尝到了南瓜饼的香气。我感到非常孤独,在过去的时光里如丧家之犬般逡巡。
我在寻找失去的东西,我想将失去的美好的一切再拿回来。
六月份《暖雨晴风》作品集面世,书中作品的水平有高有低,但都凝聚着作者们的心血。本书的所有作者我只见过一位,我们因网络而结缘的,这本书的诞生,证明了文学还没有死。现实有裂缝,文学便永存。失去的美好事物,在文学世界都能找得到,如果找不到,就自己动手写出来。
谨以此文代序,与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