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宝典想法婚姻育儿

可以穷养孩子,但别把孩子养穷了

2018-04-01  本文已影响138人  燕晓晓

01

在知乎搜索关于“穷养”的信息,很多人都对这一说法“嗤之以鼻”,甚至说“谁再跟我提穷养就跟谁急”。

咪蒙的文章《男孩要穷养?你跟孩子多大仇啊》里的大明也很讨厌“穷养”这一说法。

大明出生在小康之家,但他妈妈信奉穷养 ,所以对大明的物质生活严格控制。

从小,大明就只能穿堂哥剩下的旧衣服,甚至内裤;玩堂哥不要的玩具;蹭堂哥的零花钱;上大学后,只能看着别人用手机;生活费无法满足日常开支,大明就只能去学校献血换补贴……

这样长大的大明 ,的确如妈妈所想,非常勤俭节约:即便月入4万,但只要花一块钱就心如刀割。

外出时 ,再渴也不舍得买一瓶矿泉水;吃自助餐不把自己吃到想吐绝不离开;老婆买一瓶400块的面霜就骂骂咧咧;因为不舍得钱,跟同事也没什么交际,就连给父母买东西都要算计一番…

大明毕业后去了阿里巴巴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月收入涨到了2万多,后被上海一家公司以3万月薪挖走。如果他当时能听堂哥的劝告,把眼光放长远一点,没离开公司,那么几年后阿里巴巴上市时,他就能拥有千万身家了。

再说2008年在上海买房时,如果他舍得买上海好地段1万多的房子,现在肯定偷着乐了吧,不过他就想省钱,于是在老家买了8000多的房子,反正买了嘛,只是不能增值而已。

我觉得大明真是太悲剧了,一手好牌被华丽丽打烂的感觉。

 

02

 

近些年,“穷养”也一直被诟病,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穷养”会让孩子变得不幸。

但我认为,造成这种结果并非“穷养”的错,而是父母们根本没明白什么是“穷养”,就如大明妈,以为穷养就是节衣缩食 ,就是压制欲望。

然而,真正的“穷养”绝非如此,正如教育专家孙云晓所言:穷养应该是社会实践和活动。

是的,只有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才能让孩子切身感受到生活的艰辛和不易,才能更好地培养他们的独立能力和责任意识,这才是“穷养”的意义所在。

如果只是一味地节衣缩食,还总是告诉孩子:这个太贵了、那个买不起,这就等于是在孩子心里播种贫穷的种子,只会让孩子变得“心穷”。

心理学上有一个“太贵效应”:在孩子小的时候,如果父母和他说一百次“东西太贵了,家里没钱买”,那么孩子的大脑里就会自动生出贫穷意识,一生都被困其中。

有句俗话“身穷穷一时,心穷穷三代”,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一个“心穷”的孩子,即便日后有钱了,也很难摆脱穷酸的桎梏,他们常常目光短浅,只看重眼前利益,输不起也等不起。

就好像大明,即便如今他已经拥有了挣钱的能力,也不再像儿时那样窘困,却依然为金钱所困,活成了金钱的奴隶。

想起了《人民的名义》里的贪官赵德汉,他在被查到贪污时,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们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穷怕了。这些钱我一分都没敢用。

可能吧,穷怕了,所以在面对金钱的诱惑时,就缴械投降了。可大概是儿时穷困的经历告诉他钱不能乱花,要省着,否则就没了,所以面对2.4亿巨款时,他只敢看不敢用。

赵德汉的悲剧根源于他贫穷的心 ,让他“嗜钱如命”,一生都被金钱所俘虏,大好前途也毁于一旦。

呜呼哀哉!                                                                                                                             

03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男孩和奶奶来到一个高档小区,里面有很多儿童游乐设施,小男孩十分羡慕,两眼放光地说:如果我们也能住在这里就好了。奶奶听后,哀叹一句:这房子太贵了,可不是我们能住的。

顿时,小男孩明亮的眼神就黯淡了下来……

孩子奶奶说的可能是实情,他们的确买不起这样的房子,可如果她告诉孩子 ,我们可以努力挣钱试试,这样至少能让孩子有一个向上的希望。

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对孩子物质上可能无法完全满足,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就给孩子传递这样一种思想:我很穷,我不配拥有更好的东西,这无异于把孩子推向“贫穷”的深渊。

我以为 ,养育孩子时,物质上不富有并不是最大的问题,毕竟也不可能人人富有。只要孩子内心富足,长大了到社会上,一样能活的丰盈快乐。

小艾就是一个被穷养大的姑娘。

不过,你一点也看不出她出身贫寒,她浑身上下都洋溢着一股乐观向上的气息,和谁都是笑呵呵的,周围的人都很喜欢她。

虽然买不起名牌衣服,但总能把从小店淘来的衣服穿出别样的气质,可以说审美非常好了。

谈到父母,小艾也总是一脸甜腻的微笑,她说妈妈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看到同学有漂亮的花裙子非常羡慕,于是妈妈就买来布料做出相似的款式,但总会弄出一些别出心裁的设计,看起来比原来的样式更好看。

家里虽然小,但妈妈总是收拾的很整洁,有时还会采来一些野花做装饰,爸爸妈妈也相亲相爱,小小的家里处处充满着温馨,让人心里暖暖的。

小艾喜欢看书,可家里买不起太多的书,于是妈妈就在周末带她去县城图书馆借些书回来。

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小艾 ,即便现在生活在大城市里,也依然不怯场。她交往了一个男朋友,对方家里经济条件很好,但和男友在一起,小艾从不会自卑,觉得自己配不上他,去到男友家里也是大大方方的。

04

 

精神分析心理学认为,童年的亲子关系会内化成孩子的内在关系模式,从而决定孩子一生的性格命运。

打比方说,父母好比程序员,如果在孩子童年时期给孩子的潜意识里编入了匮乏与沉重的代码,那么未来,孩子带着走这种沉重感走进社会后,在到潜意识的影响下,他就会觉得自己配不上更好的工作,所以就会专门去找吃力不挣钱的活儿,也无法安心享受金钱带来的快乐,有的还会喜欢囤东西却又不用,直到东西坏掉或者过期为止。

小时候爸爸很喜欢在餐桌上和我们“忆苦思甜”,回忆他过往的苦难经历。或许是听多了,即便爸爸从未在金钱上苛刻过我,但我也很少向爸爸提各种不管合理还是不合理的物质要求。

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我的铅笔用完了,可是我不想开口问爸爸要买新的 ,正好在坐位底下捡到一只铅笔,为了不让别人觉得我是拿了他们的笔,于是就用小刀把铅笔表层刮得一干二净,好好的铅笔也变得奇丑无比,虽然用起来有些胆战心惊,但却有种说不出来的轻松感。

现在看了心理学的书,我才明白了自己当时的心理,原来,爸爸的“忆苦思甜”教育,实际上传达出了很多的负能量,让我感到很沉重,导致我一跟爸爸提钱,就会受到这种沉重感的制约,感到很压抑。

但这也并不是说父母就要无限制的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

要不要满足孩子的需求,最主要的还是取决于父母的意愿和能力:如果你有能力也愿意满足,那就痛快的满足孩子;如果你没能力或者不想满足孩子,那就诚实的告诉孩子,是自己不愿意满足孩子,而不是他不值得拥有这样东西。

孩子的欲望没有对错,你可以不满足,但你应该尊重他的欲望,而不是去评判,去告诉他有这样的需求是错误的。

无论贫富,我们传递给孩子的都应该是这样一种信念:你的欲求很美好,你值得一切美好的事物。这样,孩子在未来才能在精神和物质上双重富有。

生活本就不易,再无端地给孩子制造匮乏感,让孩子变的“心穷”,那就是在把孩子推往不幸的牢笼。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