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笔记及思考

第49周问答 | 凯恩斯与哈耶克的友情和交锋

2018-02-04  本文已影响14人  爷有蔓草

本周介绍四位经济学家:凯恩斯、哈耶克、贝克尔和德姆塞茨。

1. 朋友与对手:凯恩斯与哈耶克的世纪之争

(1) 凯恩斯出身剑桥,师出名门,仕途顺利。二战之后,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在世界各处大行其道。

凯恩斯其实不是一位职业的经济学家,他是一位记者,他的研究方法是用日常的思维和语言理解经济现象,阐述学术观点。

世界上不仅存在风险,还存在不确定性。这种难以名状、难以刻画、难以衡量的不确定性被他称之为“动物精神(Animal spirit)”

凯恩斯鼓励政府和人们消费,最大的问题是忽略了机会成本,用来购物、建公共工程的资源,可以用到别的地方,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

(2)哈耶克英文不是母语,遣词造句不如凯恩斯。他的观点在当时不受欢迎,甚至引起反感。


2. 朝圣山学会的缘起

哈耶克1947年邀请60多位好朋友,在瑞士朝圣山顶开会,要分散在各地志同道合的朋友们聚在一块,成立了朝圣山学会(Mont Pelerin Society),会员有奈特(Frank Knight)、波普尔(Karl Popper)、斯蒂格勒(George Stigler)、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戴瑞德(Aaron Director)。

弗里德曼(左)、斯蒂格勒(中) 和戴瑞德(右)参加第一次朝圣山会议


3. 凯恩斯与哈耶克之争不会结束


4. 数学使用程度与学问价值没有必然关系

周一的问题:

你认为一门学问的价值,跟这门学问使用数学的程度有没有必然的关系?

数学有它善于处理的问题,也有它不善于处理的问题,我们不能说只有能用数学来处理的问题才是问题。

哈耶克:

想象一下我们在看一场足球,谁输谁赢一看就知道了;但是反过来,如果不让你看比赛,只告诉你每一个球员的心跳、血压、奔跑的速度,你能从这些数据推导出哪个队赢了、哪个队输了吗?


5. 无论学什么,都应该学点经济学

周二的问题是:

你觉得在学习经济学的同时,作为最好的补充应该是哪一门学问?政治学、哲学、心理学,还是别的学科?为什么?


6. 人们有意无意总会对生儿育女做理性分析

周三的问题是

当你学完了经济学,知道在经济学家眼里,家庭养小孩是增加耐用消费品以后,这对你生养小孩的决定有没有影响呢?为什么?

不管有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理性思考的过程,人越成熟越有责任感,就越会细心地考虑收益和成本之间的权衡。


7. 收入是一连串事件,薪资只是其中之一

周四的专栏讲了经济学家哈罗德·德姆塞茨换工作的故事,周四的思考题是:

每当转换工作的时候除了考虑收入的增加,你还会考虑哪些因素呢?

根据费雪的利息理论,收入是一连串的事件。

收入不仅仅是跳槽时点的收入,还包括整个职业周期的收入,也不仅仅是指金钱的收入,还包括成长的空间、同事之间的和谐。经济学家对收入的理解非常宽泛。

周五辩论

本周介绍经济学家凯恩斯和哈耶克之间的友情和争论,我们今天就来辩论一下:找朋友是找观点一致的好,还是观点不一致的好?

正方认为:

找朋友应该找志同道合的,具有相同的世界观才能互相支持、互相鼓励、互相促进。

反方认为:

找朋友应该找跟自己观点不一致的好,观点分歧越大,世界观越是格格不入,就越是能够促进自己跳出局限,学会更理性地看待问题,从而帮助自己成长和迭代。

观点一致和三观一致,不完全一样。无论观点一致不一致,首先应该找三观一致的人做朋友。人以类聚,物以群分,还是应该找志同道合的朋友好。在这个前提下,我支持反方,那些跟我们观点不一致人,可以帮助我拓展视野、开拓思维,看见我所看不见的,想到我所没想到的,和与自己不一样的人在一起,才是不断学习、迭代的动力源泉。但是,世界观必须跟我要一致。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