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育改变人生|《当你像鸟飞往你的山》
最近有一部纪录片非常火,叫做《人生第一次》,它将镜头对准了人生重要节点上的那些珍贵的“第一次”:第一次上学、第一次上班、第一次当父母、第一次进军营等等。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第三集《长大》,在那一集里,摄制组来到位于云南深山中的漭水中学,拍摄了孩子们第一次写诗的故事。漭水中学的学生大都是留守儿童,父母为了生计在外打工。校长说,孩子们懂事早,不吵不闹,太安静了。而让他们打开心扉的,是诗歌。
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孩子们在洒满阳光的山腰上观察天空、云朵、牛羊、花草,在繁星点点的夜空下围着篝火畅想十年以后的生活。一次次深入心灵的交流,感动着孩子们,让他们一点点地打开了心锁。于是,他们第一次写下诗歌。
一个不爱说话的孩子写道:“闭上眼睛的时候,我看到了绿色的风,它抚绿了山林树木,烫金了我的小牛,亲吻了家里的白墙,染黄了阿爹的苞谷,但我不会把风变色的秘密告诉你。”
为什么要教孩子们写诗?很多老师都觉得,写诗不能提高考试成绩,也不会提升升学率。但是校长说:“学了诗歌的孩子,不会去砸玻璃。”学了诗的孩子,学会了如何温柔地对待这个世界。
看完这一集,我产生了一个很深的感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很多时候,除了获取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帮助我们拥有一个更加开阔的视野,去对待生活中的崎岖坎坷。
今天,我要给大家分享的书,叫做《当你像鸟飞往你的山》,讲的就是一个有关教育如何改变人生的故事。这本书已经连续登顶《纽约时报》畅销榜80多周,全美销量突破了百万册,在全球有超过37种的译本。
本书的作者叫做韦斯特弗·塔拉,她是剑桥大学的历史学博士,不过在17岁以前,她没有上过一天的学,而是天天跟着父亲在废料场拆汽车、切铁皮,跟着母亲做草药、炼精油。
那么,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少女到历史学博士,这中间,塔拉经历了什么?而在接受了十年的高等教育之后,塔拉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家庭,如何看待自己曾经的生活的呢?
下面,我就来跟大家分享塔拉的故事。
1986年,塔拉出生在美国爱荷华州山区的一户人家,不过具体是哪一个月哪一天,她不确定。因为15岁前,她并没有出生证。因此,到了她想补办出生证时,母亲和奶奶都忘记了她到底是哪一天生的。
她的父母一共有七个孩子,都是在家里出生的,其中四个没有医疗记录。笃信摩门教的父亲认为,去医院对身体有害,出生证明只会让他们成为政府的管控对象。为了避免被学校洗脑,父亲还禁止孩子们上学。七个孩子中,大一些的就帮父亲做小工,到废料场拆解汽车,天天跟汽油桶、碎玻璃、铁皮打交道,小一点的比如塔拉,就跟着母亲做精油、草药。到了盛夏时节,他们还要制作足够的桃子罐头,储存起来。
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个重要日子的到来——世界末日。
从小,塔拉就听父亲说,世界末日终将到来,届时太阳会变暗,血月会出现。而母亲制作的草药可以帮助他们克服疾病,存下来的汽油可以发电,囤积的桃子罐头足够他们逃到山里去生活。
千禧年到来的前夕,这家人做好了应对末日来临的准备。那一夜,父亲研读了几个小时的《以赛亚书》,而后和孩子们一起坐在沙发里看电视,静静等待最后一刻的到来。塔拉睁大了眼睛,想要记住眼前的一切,谁知道下一刻会不会就是末日呢?
不过直到一点半,上帝的惩罚依旧未至,塔拉只好回房睡觉。第二天,千禧年的曙光一如既往地来到。父亲所期盼的世界末日没有来到,塔拉有些失望。而这样的失望,随着她的成长,越来越多。
在一个刮着暴风雪的晚上,父亲执意开车载着全家人从亚利桑那州回家,但是不幸发生了车祸,母亲被撞成了“浣熊眼”,脑部受了伤,塔拉也撞歪了脖子,但是父亲依旧固执地坚信他的理念——去医院会伤害身体,医院里的药就是毒素,执意不肯去医院。
这让塔拉开始祈祷,可以出现一位战士,帮助她战胜父亲,帮助她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而哥哥肖恩的到来,让她看到了一丝希望。这个哥哥是个暴脾气,自打十七岁跟父亲闹翻之后,他就一直在外漂泊,镇上的人都知道肖恩是个爱打架、不好惹的家伙。这份霸道,让肖恩成为这个家里唯一可以与父亲匹敌的角色。
一开始,肖恩对这个小妹妹也十分不错,带她去镇上的剧场排练,带她去看电影,还教她驯马和武术。不过很快,塔拉的美好幻想就幻灭了。在肖恩眼里,任何人都不可以违背他的心意,否则就是一顿嘲讽,甚至毒打。
当塔拉第一次涂口红时,他说她是妓女;当她画上睫毛时,他喊她“鱼眼睛”,这是他对轻浮女人的蔑称。
终于有一次塔拉违背了肖恩的心意后,肖恩嘴里骂着“妓女”,疯狂踢打塔拉,甚至揪起她的头发,把她拖到卫生间,用力将她的头往马桶里戳,直到她认错为止。
而这样的毒打,肖恩不分场合,不论旁人。但懦弱的母亲没法阻止这样的暴行,父亲也只是冷眼旁观,这让塔拉十分无助。
直到有一天,塔拉的三哥泰勒出现了,让塔拉避免了一次暴力。
泰勒是塔拉的第三个哥哥,在塔拉五岁前,泰勒还没有离家,这个安静的哥哥喜欢躲在屋子里看书,而塔拉会坐在哥哥脚边,听哥哥的古典音乐唱片。
到了泰勒十五岁那年,他毅然决然的离家求学,现在,他已经是一个被称为韦斯特弗博士的男人了。而此次回家,泰勒是想帮助自己的弟弟妹妹。他告诉塔拉:“你应该离开这里了,出去上学。在这里,你待得越久,离开的可能性就越小。”
在哥哥的鼓励下,16岁那年,塔拉做出了改变一生的决定——她要读大学。但父亲得知之后勃然大怒,变着法儿地让塔拉去废料场干活,甚至让她干最危险的工作以示惩罚。他买了一个像大剪刀一样的巨大机器,让瘦弱的塔拉去剪铁皮。而那台机器,让很多人受过伤,甚至剪掉过一只手指。塔拉,也在这把大剪刀下受过几次伤。
这样的惩罚让塔拉更加坚定想离开这个家,要出去上学。每天,她都早早地起来在房间里偷偷学习,有时候还会躲到姨妈家去学习。但是对各类学科的陌生,尤其是对数学的一窍不通,让塔拉十分崩溃。但还能怎么办?她只能硬着头皮钻研。
终于,在经历过一次一次的失败之后,在17岁那年,塔拉如愿被杨百翰大学录取。不过,入学后并不顺利,她无时无刻不被提醒着,自己是一个异类——她不知道教材为何物,没听过“大屠杀”,不会坐公交车,上卫生间不洗手,把腐烂的水果放在冰箱……
这些异于常人的表现,让塔拉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孤立,没有朋友。而学习上的落后、经济上的孤立无援,更是让她精疲力竭。
不过,上天终于开始眷顾这个坚韧又努力的女孩了。身边的同学和老师开始理解塔拉,在大家的帮助下,塔拉第一次去看了心理医生,第一次申请政府的学费资助,第一次获得课程满分。
而后,塔拉逐渐打开了自己的世界,她申请到剑桥大学的交流机会,又成功赢得盖茨奖学金,被推荐到剑桥大学攻读研究生,而后又继续攻读历史学博士。
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塔拉仍然深陷在家庭带给她的伤痛中——她研究躁郁症,试图了解父亲;她研究二十年前的枪击案,试图化解童年的恐惧;她研究摩门教,试图寻找父亲信仰的源头……她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这个家庭,换来的却是家人的一次次背叛:她帮助被肖恩恐吓的姐姐,姐姐却因害怕肖恩而出卖了她;她找母亲倾诉内心的痛苦,希望母亲能和她一起帮助患了躁郁症的父亲,却被母亲欺骗;她找父亲寻求庇护,希望父亲能阻止肖恩对她的暴力和恐吓,父亲却一味帮衬肖恩……
最后,塔拉终于发现,不论她多么努力,在父母眼中她始终是个背叛信仰的罪人,在哥哥肖恩眼中她依旧是个可以被随意侮辱的“鱼眼睛”。
在剑桥大学读博士的最后一年,寻觅了多年的塔拉终于明白,她爱父亲,她爱家人,但是她不能再为此负罪。现在,她需要为自己的人生考虑。
在剑桥的课堂上,同学们曾讨论过两个以赛亚·柏林关于自由的两种概念: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消极自由,是不受外界限制的自由。而积极自由,是让自己的思想从非理性的恐惧、迷信中解脱出来,这好比是一种自我解放。
塔拉寻觅的,正是这种积极自由。塔拉在书中这样写道:“我所有的奋斗,我多年来的学习,一直是为了让自己得到这样一种特权:见证和体验超越父亲给予我的更多的真理,并用这些真理构建我自己的思想。”
教育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读完塔拉的故事,我发现,在这个女孩身上,教育带给她的是是对自我的成全,对过往经历的反思,对未来的希望。
在接受福布斯访谈时,她这样说道:“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教育应该让人拓展思想,深化同理心,开阔思想,而不应该使自己的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
好了,本期的同读一本书《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到这里就结束了,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