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世间情为何物?
每个人内心都有一堵墙,别人进不去,自己出不来。我们应该想办法把它拆了。可是,当你真的拆完后,想走出看看外面的世界。你会发现,原来外面的世界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美好,
也许这堵墙,有点围城的味道。钱钟书说:“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何止是婚姻,人生中世间百态,又有多少这样的“围城”。
其实啊!不是心里有一堵墙,而是拆开那墙,发现这个世界再未见那份真诚了。
也许人都有怀旧的心里,总觉得失去的总是美好的。我想反问一句:既然那么好,为什么还会离开呢?如张爱玲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说的那样:“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男的如此?女的呢?为什么大家总认为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有恃无恐。既然是这样,那么好,为什么得不到呢?既然如此,这么好为什么还会失去呢?既然不属于自己,好是朦胧美呢?还是确实好呢?
我还是喜欢张爱玲: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遇上了也只能轻轻地说一句:哦,你也在这里吗。
只有刚刚好,才是最好的。前段时候看叔本华《爱与生的苦恼》其中有一篇《论人生之空虚与烦恼》,看着看着,内心越看越烦,总觉得一切都是虚无。我当时刚好手中有笔,随意写下这样一句话:什么是幸福?你爱的人正巧也爱你。
为什么,我会想到这句话。我觉得,人生虽然空虚苦恼多,而欢乐幸福少,所以我们的祝福语都是少的一面。也正应为,看透了人生本苦,才更应该享受那份独有的、偶遇的幸福,当我们遇到幸福,更应该加倍珍惜。
人人都觉得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感人至深,可是多少人知道,越美的诗词越悲伤,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那些唯美、凄美、感人诗词背后的故事呢?我觉得:过往云烟如流水,不如怜惜眼前人。那些过去也好、将来也罢,得不到的永远是不属于你的,你觉得好又有什么用,何必做精神上的意淫呢?何必自欺欺人呢?百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只有真心陪你的、爱你的,才是属于你的幸福。
爱,是回忆里都是甜蜜的;幸福,睡梦中嘴角都挂着微笑。
为什么我总是提起情。爱情也好、亲情也罢、友情也行,人这一辈子,唯有情关最难过。情关,也就是自己的内心。战胜别人不容易,战胜自己更难。
爱也好,情也罢;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换了千万个故事,经历多少代沉浮,这个灵魂深处的字眼,依旧熠熠发光,让人一说再说,一唱再唱。
什么是情?记得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 》有这样一句千古绝唱: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我每每吟诵起这句,总让我想起金庸先生《神雕侠侣》中的李莫愁。那是一个中毒极深的爱情患者,如果非要这个毒是什么,也许用小说中的一个毒来形容最好不过。情花。
情花,多么美的名字。
《神雕侠侣》中这样写道:
“情之为物,本是如此,入口甘甜,回味苦涩,而且遍身是刺,你就算小心万分,也不免为其所伤。多半因为这花儿有这几般特色,人们才给它取上这个名儿……情花的刺上有毒。大凡一人动了情欲之念,不但血行加速,而且血中生出一些不知甚么的物事来。情花刺上之毒平时于人无害,但一遇上血中这些物事,立时使人痛不可当。”
情花说的是植物,难道说的不是人心吗?只要谈过恋爱、或者爱恋懵懂的人,多半知道。爱情就是这样一个过程爱情来袭的美好,爱情深入的争吵,爱情入髓的无药可救。
“情花的花很美丽,果实却很丑陋,果实中十有八九都很酸涩,十之一二很香甜,从外观上看不出果实的好坏,只有自己品尝过后才知其中的酸甜苦辣!”
对于爱情的幸福也好、痛苦也罢,外表是看不出来的,只有自己尝过之后,其中的味道才能知晓。
更为讽刺的是,这个地方是“绝情谷”。这个绝情谷中,邪恶无比的父母,生了一个善良无比的女儿。这位公孙绿萼还是“一见杨过误终身”的典型。
情为何物?尘世间的红尘男女,那个不中“情花”之毒,这个毒要怎么解。断肠草。只有断肠草才能化解情花毒。这是多么有趣。
天竺僧还这样说道:“这情花是上古异卉,早已绝种。佛典中言道:当日情花害人无数,文殊师利菩萨以大智慧力化去,世间再无流传。岂知中土尚有留存。”
这个绝种,难道是遁入空门,才能摆脱吗?
后来,他看到杨过中毒,印度神僧说道:“这情花的祸害与一般毒物全不相同。毒与情结,害与心通。我瞧居士情根深种,与那毒物牵缠纠结,极难解脱,纵使得了绝情谷的半枚丹药,也未必便能清除。但若居士挥慧剑,斩情丝,这毒不药自解。”可想而知,这个情花之毒,说到底还是心毒。只有控制了内心,断情,毒自然解了。
这时候,我再次同情李莫愁,她前期虽然没有种“情花毒”,可是她那份对爱情痴狂,中毒至深,无药可救,最后葬生火海还在吟唱: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情?为何物。
单说情,人贵为万物之灵,有时候还不如动物。大家可以了解下元好问写《摸鱼儿·雁丘词》有个序言:【序】泰和五年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日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而识,号曰雁丘。时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如今的人,多少人能做到大雁这种爱情精神呢?
夜深了,未完待续……
许聪【原创】写于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