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云识天气》课例评析

2022-04-22  本文已影响0人  青箬笠0

课例简述

      《看云识天气》课例二把本文定位为“写作型文本”,学习本文“表达特别有条理”。课堂环节为一“宏观看全篇骨架”,提炼文章核心句子,构成全文骨架。给出明星材料进行分类和总写句的练习。学习文章总分总和层层分类的有条理的表达特点。二“中观识段落铺展”,比较课文第三段第四段,推出各种云时有什么不同,了解段落铺展的两种方法横式展开和纵式前行,练习用“纵式前行”的段落展开方式介绍演员周迅的成长路径。三“近观析层次构造”,细读第六段,解剖第六段层次,作者说明晕华虹霞时,都是从“位置、时间、状貌、作用、名称”等方面介绍,组合方式有所变化。练习组合“性别、形象特点、表演风格、代表作品、荣誉称号”等要素介绍“香港四大天王”。四“微观鉴句内逻辑”,训练思辨性阅读。思考修正两个句子:“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要求“只改一个字,让两种云形成更好的呼应。”“我们要学会看云识天气,就要虚心向有经验的人学习,留心观察云的变化,在反复的观察中掌握规律。”修改它,让它更“符合我们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逻辑”。

    自己也教过《看云识天气》,一般都是按照说明文的阅读来教,明对象,识方法,辨顺序,析语言。这个课例,让自己耳目一新。

  一、明确定位

  虽然“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自己总是亦步亦趋照本宣科,把教材中的课文奉为圭臬,是散文,就教散文,是小说,就教小说,从没想过如何重新利用教材中的课文。

    《看云识天气》课文内容比较简单,说明文阅读需要解决的问题,对学生来说应该不难,可能没有大讲特讲的必要。这个课例,直接把文本定位为“写作型文本”。

  之前知道王君老师对于文本特质有自己的分类,并没有具体了解。上网查查,王君老师把文本特质分为七类:主题型文本、语用型文本、写作型文本、诵读型文本、思辨型文本、跳板型文本、积累型文本。写作型文本关注文本写作表达方面的特点,挖掘文本写作技巧方面的价值进行学习训练。(资料来源于网络)感觉和王荣生教授关于文本“定篇”“例文”“样本”“用件”的理论有相通之处。

    这节课,老师把文本定位于“写作型文本”,学习有条理的表达。前三个教学环节,“宏观看全篇骨架”“中观识段落铺展”“近观析层次构造”,发现文本写作技法特点,“总分分总”“层层分类”文章“清清爽爽”,段落铺展或“横式展开”或“纵式前行”“纵横交错”,段内层次构造“错落有致”,每次都用这些技法来进行写作训练。可见写作型文本,忽略文本的其它价值,只聚焦文本表达写作方面的特质,提炼写作技法,并当堂训练,学以致用。

  一篇课文的教学资源是丰富的,教什么,可能会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教师会有一种教法。精准定位,明确目标,教师要具有能够看透纷纷扰扰的慧眼。

  二、目标定学

  课例从篇到段到层次学习文章表达技巧。刘老师课堂上举《苏州园林》的课例时,也是从篇到段到句,即“析篇——悟段——研句”。

    课例中学习段落时,指向文本第三段第四段,学习内容是“段落铺展方式”,关注段落铺展的“横式展开”和“纵式前行”。

  刘老师的段落学习,选择了文本第二段,不仅关注段落的内容,还有内在逻辑,蕴含的情感。

  自己在看课例时,更喜欢刘老师对段落学习资源的开掘,刘老师把一个段落研究得那么深,那么透,自己佩服到无以复加。

  静下心来想,其实,教什么,决定了对文本资源的开发利用。这个课例,就是从学习写作方面把文本当做一个写作例文,利用它写作技法方面的资源。虽然对文本段落语言、意蕴方面挖掘不深,但相对于写作技法学习来说,恰到好处。

  刘老师的课堂,则是把第二段作为文本阅读感悟欣赏的资源充分挖掘。

  想想自己,备课时,面对眼花缭乱的资料,总是这山望那山高,没有足够定力,让自己乱了方寸。希望能够改正缺点,遵循课程目标,兼顾单元目标,确立课文目标,围绕目标不旁逸斜出,让课堂清清爽爽。

  三、定心

    课例中,对文本价值的重新定位,对文本写作技巧的细思深究,是自己从没有做过的。

  课堂上,刘老师分享自己的课例,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是那样精彩。

    课程学习中,看到组长和其它学员独到的见解,自叹不如。

    每每这时候,心中难免慌乱,惭愧,只想把自己隐藏起来,避免别人看到那么不堪的自己。自己只是做搬运工,对文本缺乏自己的深度解读,文本解读能力有限。

    即使到了现在,自己在学习课例时,也只能看出精彩,却不能结合学习规律学科特性分析出更本质的内容。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望洋兴叹,在慌乱中荒废时间,不如静下心来,慢慢学习。

    这样再看课例,也发现自己需要学习的资源。

  如第一个板块,用课文中关键语句概括全文,和刘老师《苏州园林》第一板块“析篇”有异曲同工之妙。

    自己之前对这种课文变形挺不上心。其实,这不仅是概括能力训练,也是提取信息能力的锻炼,还是语言的应用的练习。语言学习,不仅欣赏品味阶段需要对语言进行玩味,整体感知文意时,也可以来用。如果从练习概括文意方面来说,《故宫博物院》可以作为一个练习,巩固抓关键句组成微文的学习。从运用总结句、分类分层的写作练习角度,是不是可以换成“我班牛人多”,列举班级运动达人,歌舞明星,学霸……用上分类和总结句。

  “中观识段落铺展”环节,接着“我班牛人多”继续练习,用纵式前行的段落铺展方式,选一个牛人,简写他的成长历程。

  “近观析层次构造”环节,选取几个(三个以上五个以下)牛人,自由组合“性别、相貌、性格、兴趣爱好、特长”等要素,介绍班级里这几个牛人。

    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关于“我班牛人多”的练习基本可以成文。

  精心学习,课例中有不少自己欠缺的知识,如段落铺展方式,查查,除了课例中说到的横式展开纵式前行(觉得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即此),还有程序顺序。有着叙议结合,有些是总分式,这都需要自己学习文本时,多些思考。

    课例,不仅是自己研究课堂的精彩例子,也是自己学习文本解读的的优质资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