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写读书笔记读书让生活美好情感空间

你看到的是火,还是烟?——《破解梵高之美》读后感

2018-09-07  本文已影响60人  738f7af6ec70

全文有四千多字,需要你的一些耐心,建议你点开音频便听边看。如果你喜欢梵高,那就多花几分钟来了解一下。多一些时间,也许可以为你打开另一扇窗。

理解一个人很难,理解一位艺术家难上加难。又有谁敢说他懂梵高?

我对绘画艺术一窍不通,就更别说对梵高有多了解。长久以来我对西方绘画的赏析能力为零,后来读了蒋勋先生的《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才算是正式的启了蒙。这次跟着蒋勋先生的《破解梵高之美》的步伐,对梵高这位伟大的艺术家有了更加丰满的认识。

大多数人对梵高的认识,应该也来自于那几幅闻名于世的画作:《星空》、《向日葵》以及《割耳朵的自画像》等。我最初对于梵高的认识,就是星空的奇妙和高远,还有自己割耳朵的种种传奇。从来没有想过要走入梵高的艺术,甚至是他心灵的世界。

艺术来源于心灵的创造,读懂一个人的心才可以真正懂得他的艺术作品。《破解梵高之美》这本书,以作者的视角和心灵的碰撞,带我们逐渐步入梵高的艺术和内心的海洋。全书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蒋勋先生探寻梵高足迹时的感悟,对梵高重要的作品以及人生阶段进行阐述;一是以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串起梵高的一生,使得他变成一个丰满的立体形象。

该书不但是对梵高艺术作品的鉴赏,更是对梵高这样一个鲜活的人的全方位解构。读罢之余,对梵高有了全新的认识,即使掩卷闭目,也能在眼前看到那个不断燃烧自我、悲天悯人的天才艺术家。他是一个纯粹的人,为世界绘出绝美的画卷。

文森特.梵高(Vincent.Vango),一八五三年出生在荷兰的一个基督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的喀尔文教派牧师。他从小深受家庭的影响,是虔诚的卡尔文教派信徒,在他的艺术作品中充满了信仰的激情以及对生命狂热的爱。

梵高一生大概可以分为两部分,以他一八八六年去巴黎为时间分割线。前一时期,他的理念和梦想是成为一名牧师,为贫困矿区的矿工们以及一切受苦受难的劳苦大众祈福和寻求救赎。后一阶段,他开始真正的回归到自我的救赎中,他凝视自己的疯狂、爱与恨以及对生与死的焦虑,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年时光,但他的画作也归于臻美。

一个离经叛道的失意牧师


梵高幼年时,仅仅接受过不到四年的学校学习,而且在校成绩并不是特别优异,但是他对知识的渴求非常强烈,阅读既勤奋又广博。梵高十五岁的时候从学校辍学,十六岁的时候经过桑特叔叔介绍进入当时欧洲最大的艺术经纪公司古匹.喜,从事艺术经纪人的工作。

这份工作做得非常顺利,梵高一再获得升职加薪的机会,并于一八七五年调任巴黎总公司。在此期间,他经常有机会接触到很多艺术佳作,但是艺术对这个时候的他来说,还不够有吸引力。他内心深处流淌的牧师血液让他无暇关注艺术,他需要寻觅到一份和宗教信仰有关的工作。最终,他在一八七五年底不辞而别,离开了工作五年的艺术公司。

他说服了家人,让他学习神学,追随父亲的脚步。一八七七年,梵高来到了阿姆斯特丹,为进入神学院取得牧师资格,彻夜苦读。他在一八七六年写给弟弟提奥的信中写道:一旦站上布道讲坛,我就像穿越地底幽暗隧道,来到温暖明亮的阳光中”。他幻想着自己站在祭坛上,为受苦大众布道的情景。

为了进入神学院,需要苦读希腊文、拉丁文,还要学习哲学、人文、科技、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知识。梵高的数学、几何不够好,在一八七八年的考试中名落孙山,但这并不能浇灭梵高做牧师的热情。

同年年底,梵高以个人传教士的身份来到一个叫蒙斯附近的挖煤社区博里纳日,开始了没有雪白领子、庄严黑袍和唱诗班合唱的布道。他立志要比穷人更穷苦,用苦难来救赎苦难,如果高高在上就不配向穷苦者宣讲基督的福音。

他成了一个离经叛道、衣衫褴褛的牧师,这和传统高高在上的体面的形象大相径庭;他成了一个教会和父亲都反对的牧师。不出所料,一八七九年聘约期满的时候,他被教会驱逐了。

这个时期,梵高画了一些素描来记录矿工生活的景象,记录下层最困苦生活中人类存活的顽强意志。一八八零年以后,在遭到教会驱逐之后,梵高将重心重新转向了绘画。一八八五年以前,画的主题主要是煤矿工人、纺织工人、贫穷的农民,以及他们工作和生活的场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哭泣的老人》,《背重者》、《织布工》以及《吃马铃薯的人》等。

也是在这一时期,梵高做了一件在世人看来最出格的一件事情是:他和一个街头接客的下层妓女西恩结婚了。西恩比梵高大五岁,十六岁开始在大街上拉客,拉扯着五个孩子,肚子里面还怀着一个,每一个孩子的父亲都不知道是谁。这是一个终日只知道为下一顿饱饭而奔忙的穷困潦倒的女人,如果不是为了救赎,梵高为什么要和她结婚呢?

梵高一开始请西恩做模特,付钱给她贴补家用,也画了很多西恩的素描。后来,梵高和西恩同居了,他担负起几个孩子的生活所需。整个城市的市民都沸腾了,流言蜚语满天飞。梵高的家人、教会的朋友都对他的行为感到不齿,就连一向支持他的弟弟提奥也赶来劝阻他。梵高仿佛在对抗整个虚假的世俗社会。他的救赎如此真实,真实得让世人感觉害怕。

可悲的是,西恩还是回到大街上去接客了。这一次单向的、热情似火、充满了理想情怀的救赎,败的彻彻底底。梵高的救赎之路似乎走到了尽头,他的救赎梦里都是矿工、农民、织布工、妓女等生活困顿的劳苦大众,唯独没有他自己。

梵高二十七岁才开始画画,作品常常被其他画家嘲笑,甚至劝他不要走绘画这条路。画家嘲笑想做画家的梵高,牧师嘲笑想做牧师的梵高,是他这一时期的真实写照。

一八八六年是梵高一生最大的转折,因为他去了巴黎。印象派的明亮色彩和光线驱散了他内心的阴霾和绝望。

自我救赎的梵高


一八八六年年,在人生最低潮的时候,梵高受到弟弟提奥来自巴黎的邀请。提奥也是一名艺术经纪人,那个时候已经是古匹.喜公司巴黎分公司的店长。他是梵高一生最坚定的支持者,也是最懂梵高精神世界的人,不管是在精神层面,还是物质层面都给以了梵高巨大的支持。

提奥给梵高介绍了非常多的印象派画家,使梵高的画风短时间从前期阴郁沉暗转而变成了明亮鲜艳。蒋勋老师写道:巴黎,像一道光,使梵高整个生命色彩丰富起来”。

莫奈、雷诺阿、德加等一批印象派画家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共同创造了新的艺术革命。他们反对传统学院在画室里营造虚假的光明,他们要在大自然的光线中解放色彩。印象派其实并不只是一种技巧,印象派正是在工业化城市化以后中产阶级对未来生活的美丽憧憬的歌颂。

在他们的画中,营造的都是欢快、喜悦,优雅、时尚,饱含着工业初期中产阶级愉悦与幸福的心事。这一画风也被称为“前印象主义”。

但对于悲天悯人的梵高而言,中产阶级的美学显然不是他所要追求的。那个深切同情和关怀农民、煤矿工人,甚至妓女的他,即使到了巴黎也依然将他的视角投入到普通市民。他最终逃离了巴黎,来到了巴黎北部边缘地带的蒙马特地区。

蒙马特是社会底层人员聚居地,初到巴黎的工人、吉普赛游民、偷渡者、小偷、妓女混迹于此,一些落魄的艺术家们也常常驻足此地。这个生活贫困区充满了梦想和朝气,处处流动着顽强的生存力量。

这一时期的经历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巴黎时期,一个是阿尔时期。

巴黎是开明奔放、乐观向上的城市,这一时期梵高有很多风景画和人物画的创作。风景画中有他对工业化、城市化迫害和掠夺农民土地的批判,也有以小酒馆和小咖啡厅为主题的暖心画作。代表作有:《蒙马特菜田》和《从蒙马特克里希看阿尔涅工厂》等。

他的人物画非常直接,像是一种写实的摄影记录,他看到了城市小市民阶层的自由与喜悦,典型的代表作有:《唐基老爹肖像》和《铃鼓酒馆的老板娘》等。整个巴黎时期,梵高是喜悦的,正如蒋勋老师写的:”梵高书写了他初到巴黎的喜悦,暂忘了沉重的生活悲苦“。

另一个便是在阿尔生活的时期。一八八八年,梵高告别巴黎来到了法国南方的偏远小镇阿尔。巴黎的短暂喜悦并没有让他远离焦虑,对他人画风的追随,让他强烈的自我躁动不安。这促使他逃离大都会,回归保守的小镇。在这里他只有一个邮差朋友胡林,没人理解他,书信是他和外界唯一的联系。

梵高对大自然充满了敬畏,他与大地、山峦、翻飞的麦浪,舒卷的云和静谧的星空对话。他的风景画改变了传统西方风景画以人为本的哲学,将大自然置于第一位。代表作有:《郎鲁瓦桥》、《耕地》、《麦田落日》等。

寂寥而热切的梵高,保守的小镇,难以融入的人群,他渴望一种关切和亲近。这段时间,在他的风景画里都直白地表现了他的寂寞心事,比如:《星光夜间咖啡屋》、《隆河星光》以及《黄色小屋》

《黄色小屋》是梵高自己在阿尔时期的住所,也是他邀请高更来和他同住,高更即将抵达前的作品。为了迎接高更,梵高画了一系列的《向日葵》并把它们挂在为高更精心布置的房间里。在期盼高更到来的同时,他还画了几幅《房间》作品,满满的都是对高更即将到来的喜悦和期待。

与高更相处的两个月时间,是梵高最幸福的日子,也是痛苦焦灼的日子。两个个性强烈的艺术家,剧烈的冲突,现实的繁文缛节,让两颗纤细敏感的心灵备受折磨。高更被梵高的热情灼烧,他常常半夜惊醒发现梵高向他走来,凝视着他又无言地回到自己的床上。

一八八八年十二月二十三日,高更惊觉梵高精神的异常,他发现梵高拿着剃刀,跟在他身后。吓得高更当天不敢回他们的黄色小屋,梵高在极度绝望的情绪下,举起剃刀割下来自己的右耳。痛苦和绝望,只是得到了短暂的宣泄。

一八八九年二月,梵高由于邻居们的联名要求,被迫住进了精神病医院接受了将近一年的治疗。他被关在小小的房间里,但却迸发了无穷的创作源泉。这一年的时间里,他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也将他的作品推向了新的高度。

也许是生病时候的纯粹和疯狂,让他对世界的观察更加的深远,也让他的作品更加具有生命力和想象力。正如蒋旭老师写的:疯狂,也许是一般正常人难以企及的一种精神状态”。

一八九零年五月,梵高去了巴黎,旋即去了巴黎北边的奥维小镇,接受一名喜爱画画的医生嘉舍的治疗。在接受治疗的期间,他也在冷静地观察着给他治疗的医生。《嘉舍医生》便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这年七月,在他来到奥维小镇两个月的时候,他走到大片的麦田里,完成了最后的绝作《麦田群鸦》

好像知道时间来不及,他把颜料疯狂地堆积到画布上,厚厚实实的。一声枪响,群鸦四起,梵高捂着胸口一路跑回家,爬上三层的房间躺到了床上。他拒绝接受治疗,两天过后,提奥赶过来的当天夜里,平静的离去。

梵高就这样的离去,但这是一个纯粹的生命,为世人谱写了一幅又一幅绝美的画卷。我想用唐.麦克林在歌曲《Vincent》中写的歌词来描述梵高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他们无法爱你,

你仍坚持真诚的爱。

当内心希望尽失,

在星光点点的夜晚,

你结束生命犹如殉情。

我告诉你,文森特,

世界上没有生命,

如你这样华美灿烂。


几点拾遗


值得一提的是,梵高在巴黎时期也受到了日本浮世绘和中国书法的影响。浮世绘作品承袭了中国宋代文人画的优雅线条。他在一八九零年初春时分画的《杏花》,像一幅最好的宋代宫廷书院的花卉,完全不像传统西方绘画,它只是用西方绘画材料做的一件东方作品。

不为人所知的是,梵高文字的功底也相当出色。在他和弟弟提奥的书信中,处处记录着他美妙的文字: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

但路过的人只看到烟。

但总有一个人,

总有那么一个人能看到这团火,

然后走过来,陪我一起。

我在人群中,看到他的火,然后快步走过去,

生怕慢一点他就会被淹没在岁月的尘埃里。

我带着我的热情,我的冷漠,我的狂暴,我的温和,

以及对爱情毫无理由的相信,走的上气不接下气。

我结结巴巴对她说:你叫什么名字。

从你叫什么名字开始,后来,有了一切。


对于梵高,你看到的是火,还是烟,又或者什么都没看到?

后记:蒋勋老师的语言非常美,饱含深情,是对梵高最好的凝视。文中不少文字也来自于这本书的原文,喜欢的朋友可以买来读一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