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等教育方法的思考
初等教育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如同一棵树,一旦幼时长歪了,不加以纠正,岁月只会加速它的倾斜。我们目前的初等教育的质量实在不敢恭维,这种高压模式下出来的学生,到大学很多已经身心俱疲,也没有了思想和敢于质疑的勇气。我们总说我们的学生缺少创新精神,其实孩子之间最初哪有什么区别,哪个孩子小时候不是看到一个新奇的东西会摆弄半天的?但现在的初等教育中,还能有几个孩子敢指出老师的错误呢?
如果我来当老师,我是强烈反对高强度的刷题。刷题的确可以一定程度提高成绩,但性价比太低,我一定会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训练。有些孩子就是计算能力差,有些孩子就是逻辑过程交代不清,有些孩子干脆就是书写有问题,有些孩子就是某个概念一直没有真正理解,有些孩子就是没有考试技巧,有些孩子就是缺乏全局的眼光。我需要用最小的成本解决这些,而不是让他们毫无目的地刷题。据我所知,很多初中的孩子已经每天要学习到十一点了,这意味着一天至少一半的时间在学习,在刷题。这种病态的教育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悲哀,也是很多孩子心理问题的根源。
如果我来当老师,我要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培养学生从最本质的原理来理解事物,而不是记忆那些总结出来的技巧和公式。我也一定会告诉学生为什么这么做,这么做的好处是什么,是否还存在什么漏洞,是否还有什么其他解决方法,我也会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质疑我,否定我,即使他是错的。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有疑问不敢说,懒得说,记住就好的学习方式。在这种否定和质疑中,水平提高是非常快的。事实上,很多时候,当一个困扰许久的疑问解决时,可能会打通任督二脉,把一个个孤立的东西串联了起来,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如果我来当老师,我会注重学生错题的解决。做题目的目的是为了发现自己哪儿不懂,我会从学生的错题中发现其隐藏的问题,我也会在讲解后让他自己再讲解一遍思路。讲解自己的思想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提升方法。那种讲解逻辑混乱的一定没真明白,那种态度不自信的也一定没真明白,那种讲解中我随便多问一句就重拾一头雾水的也一定没真明白,我可以通过这些,清晰地辨别出学生有没有真的听懂。最近在看吴军的《智能时代》,作为人工智能的大咖,他可以把人工智能讲得如此深入浅出,信手拈来,这其实印证我一直的观点,即真正学通的人,一定可以用最简单的语言讲出深奥的道理。
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永远相通,对于我来说,教哪门课都无所谓,教哪个阶段也无所谓,真正想明白的东西任何时候随手翻翻书就可以了,每门学科之所以成为学科,一定都有其逻辑可循的,初等教育的这些东西更是如此。初等教育既然冠之以“初等”,当然是因为它简单直观,我反对在初等教育中使用太多的技巧,所谓技巧,很多时候只会让人觉得世事繁杂,身心俱疲?试想,一个学生学数学时,天天背诵老师总结出的技巧,而不明白技巧背后的东西,他对数学还有什么兴趣呢?
我不要求学生聪明,只要求他真的愿意去学习;我不要求学生太用功,只要求他能认真按我说的做。效率永远都是最重要的,徒劳无益的辛苦只是在戕害这些孩子。还是那句话,学习也许并不快乐,但一定不该如此辛苦!
孩子不是流水线的产品,需要我们细心的雕琢,很多孩子可能就差一点点关键的点拨。我想,如果我做个初等教育的老师,我的人生也许会有价值得多。我很欣赏李永乐,他对社会的贡献比他在华为这些企业工作要多得多,不是吗?
ps:面对那么多学生,很多优秀的老师也不得不选择刷题,这是我们这种教育制度的悲哀。正如我以前说的,这是降低整体成本最好的方法,但如小班教育,一定不该如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