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数学跟学语言一样,晚一点不如早一点

2020-10-15  本文已影响0人  千金Z

有家长说,“有必要锻炼小宝宝的数学能力吗?上了小学再学就好了。”

从小培养数学能力,还真有必要。数学跟吃一样,宝宝天生会吃,其实宝宝天生也会数学。只要引导得当,宝宝就会像爱吃一样爱数学。

孩子天生有数感,也就是数学直觉,他不需要学习抽象符号,比如数字是多少、数字的含义,也能对数量有粗略的估计能力。在2013年,美国的心理学家就研究了这个现象。他们找来了48个6个月大的小宝宝,看他们能不能分辨两堆物体的数量,结果发现,宝宝6个月的时候,就能分辨哪堆物体数量多了。

孩子这种天生的对数字的估算能力,也叫模糊计算能力,能一眼看出两堆物体哪边多,一眼看出不同东西的大概比例,还有对于比较小的数,我们撇一眼就能看出来是多少。比如如果左边有4颗樱桃,你一眼能看出来。当然,在右边放10个以上的樱桃,你恐怕就不能一眼看出来了。

与模糊计算相对应的是精确计算能力,精确运算是需要后天花时间学习、练习的,比如虽然你看不出来右边有多少颗樱桃,但是你学过数数之后,就能精确地数出来有多少颗。

孩子早期的这种模糊计算能力,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数学基础,帮助他们后天精确计算能力的发展。所以,孩子天生有数学潜力,学数学本身不需要区分年龄,跟学习第二语言一样,可以基于孩子的感兴趣程度和已经掌握的技能来定,只要孩子准备好了,就可以尽早启蒙了。

Dr. 魏给出了三个配方:

一、数学即生活。给宝宝最重要的启蒙,是让他们了解数学的重要性,数学是服务于我们的生活,跟我们的日常息息相关的。

孩子开始接触数学的时候,不需要接触数学符号,而用孩子身边就有的、直观的东西也能教孩子数学。孩子小的时候可以玩找数字的游戏,比如家里的电话号码、今天的日期、爸爸的车牌号等等。

比如:“今天买了3个苹果、5个橘子,一共我们可以吃多少个水果呀?”这都是把抽象的数字跟生活情景联系在一起,孩子觉得算术对她的生活是有用的,她对算术的兴趣也变大了。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引导,孩子的心里会越来越有“数”。

二、数学即解决问题

不过,仅仅在生活中找数字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把它用起来,用数字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培养孩子的数学能力,也就是培养孩子的问题解决能力。不断地给孩子抛出问题,刺激孩子思考,让他们用各种方式,比如实证、猜测、找别人讨论等方法去验证自己的答案。

比如爬楼梯的时候:“好累啊,要爬9层楼,现在才3层,还剩几层啊?”孩子算出来之后,再鼓励她自己去验证答案,亲自数一数她算没算对。

比如:“家里4口人,该拿几根筷子?”孩子可能会发现,如果一双一双地加上去的话,是8根筷子。但是,用刚学的乘法的概念的话,是4双乘以2,也是8根筷子。这种加法和乘法的共通性就顺理成章地让她验证了一次。

要注意了,我们要孩子来验证,重点不是为了正确答案,而是让孩子意识到,问题可能有多个不同解,这才是问题解决能力的关键。

3.数学即沟通

当然,光是给孩子一堆问题,让孩子去埋头解决,那可不够,那就叫哑巴数学了。还需要我们引导孩子多说话,当孩子试着用语言跟爸爸妈妈描述一个概念的时候,他们在学着理解,把脑子里的思维活动描述出来。

很多研究都表明,儿童跟他人的语言交流能够刺激他们的思考能力。还有一种说法,叫要用数学语言跟孩子交流,就是要多说一些能体现数学概念,能帮孩子思考的语言。

举个例子,玩超市过家家的游戏,这样的游戏让孩子觉得自己学习的算术是真有用的,而且每次验证的过程,给出总额数字的时候,都是给孩子鼓励反馈的时候,她玩得非常投入。当然,不知不觉中,就把加法和乘法教给她了!

对于年纪已经比较大、会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的宝宝,还推荐一个方法,就是在睡觉前,跟孩子讨论一个数学问题。很多爸爸妈妈都知道睡前要给孩子讲故事,可是不一定知道,睡前还可以跟孩子讨论数学问题。

这是2015年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个研究,《科学》是研究者的顶尖杂志,科学家让家长在孩子睡觉前不是读故事,而是讨论数学问题,这都不用每天都做,只要一周至少两次就行了。结果发现在实施了一学年之后,这些孩子的数学技能平均竟然比其他孩子领先3个月。

最后,关于睡前跟孩子讨论数学,我还要叨叨一下,其实关于这个实验,研究人员自己都有点意外能带来这么明显的效果。他们仔细分析原因之后认为,这些孩子的数学能力的提高,除了讨论数学本身之外,父母对他们学习数学的人际支持和沟通,也非常重要。

但哪怕你不知道在孩子睡前有什么数学问题可以讨论,那也没关系,只要你能在孩子进行数学学习和应用的时候,给她足够多的关怀和鼓励,那也就行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