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爸》:无论“鸡娃”还是“牛蛙”,路都是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2023-10-15  本文已影响0人  天贝兄闲谈

有人说为了应对如今“全面内卷”的竞争环境,一个家庭的子女教育要从胎教抓起。

这其中的确有些夸张演绎的成分,但家庭教育的确已经进入了由外到内再由内到外的“卷中卷”时代。

随之而来的“鸡娃”“青蛙”“牛蛙”“素鸡”“荤鸡”“班鸡”等网络名词用一种荒诞的方式将如今的家庭教育状况真实展现了出来。

而在众多复杂的家庭教育问题中,“幼升小”是一个被认为开始给各种类型的“娃”进行分类的起点。

今天要谈的这部电影主角就是一个为了孩子小学入学而近乎疯魔的单亲爸爸。

1

《学爸》的故事发生于2015年的川渝地区。

单亲爸爸雷大力来了一个小澡堂,生意虽然时常不好,但生活也算安逸。

雷大力的儿子雷小米到了幼升小的年纪,原本信誓旦旦说着不逼孩子,顺其自然的雷大力看到好兄弟火哥的媳妇儿为了让孩子进入一所最好的小学一门心思逼孩子学习,买老破小的“学区房”。

在亲身经历过报名抢号失败和托关系失败之后,雷大力下定决心要让小米像自己因癌症过世的妻子那样上最好的学校。

因为没有本地户口,雷大力根本不具备买学区房办入学的资格。

在中介的建议下,他与一个有本地户口的女人刘真真领证结婚,然后顺利解决的户口的事情。

之后,他宁可加价也要从紧俏的学区房市场买下一个老破小的房子。

没成想学区调整,他买了房也无法让儿子顺利入学。

同样在为女儿幼升小发愁的刘真真作为周围妈妈群的鸡娃群群主,她建议雷大力去试一试自主招生的民办小学,并告诉他除了基本的文化素养,民办学校还要拼艺术和体育特长。

于是雷大力又逼着小米学习钢琴、围棋、跆拳道,甚至最后想要另辟蹊径,让他学习了编钟。

不过到头来还是一场空。

小米的外公去世了,雷大力带着小米来到上海参加追悼会,遇见了小米的小姨。

雷大力又想起之前岳父说的让小米来上海读双语学校。

在小米小姨的帮助下,小米获得了一次面试机会,可双语贵族学校考核的不仅仅是孩子的综合素质,还要看孩子的家境和父母的身份地位。

在与儿子深入交流,互诉衷肠之后,他明白了儿子的人生需要他自己走出来、走下去。

他们回到了正常的生活,小米六就近读了一所小学,火嫂也终于想开了,不再逼着儿子往死里学。

影片用白底黑色的2015年“划片上学”政策和2021年的“双减政策”作为结尾,还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2

这部影片是从“幼升小”这一个切片着眼,来窥见现今“越减越卷”的教育大环境和不卷不心安的家庭教育。

相比于教育方式方法和教育理念等问题,本片所呈现的“幼升小”问题不过是还没入门的教育问题。

影片中火哥火嫂的儿子箭箭乘法口诀背不过就要被母亲打脑袋,他受不了母亲动辄就打的粗暴鸡娃教育而一度选择离家出走。

而刘真真的女儿一心只想考完入学试以后跟着不怎么逼迫她的父亲一起生活。

小米看到她都说:“为什么你总是不笑呢?”

他还说出了那句像是肯定句的疑问句:“人生都是这么苦的吗?”

在日渐疯魔的父亲的逼迫下,小米确定了这句话是肯定句。他既心疼父亲四处求人,低声下气,又担心自己真的会被父亲送走。

他希望留在父亲身边,也想要争一口气,不让他失望。

身为一位父亲,我深知强硬手段确实可以让孩子在短时间内摆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效率,但如果长期采用压迫打击式的教育,终会有适得其反、过犹不及的那一天。

一旦让孩子对学习彻底失去了兴趣、乐趣和信心,那可能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教育错误了。

火嫂说:“所有人都在跑,我不敢停”, 小米的小姨说:“前排的人为了看得更清楚站起来了,后排的人就只能站得更高。”

成年人的“军备竞赛”转移到了涉世未深的孩子身上,别人家的孩子成为了自己家孩子的目标。成年人的“内卷”从未停止,只是“内卷”的大潮来得越来越早,早到让刚上一年级的孩子变成了三十多岁的样子。

如果说不想卷也不敢躺是成年人自省而不自觉的参与“内卷”并与其和解的原因,那孩子们在本该快乐成长的年纪被“鸡娃”的泥沼卷了进去,他们不了解为什么要学一些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学那些为了家长卷得开,卷得好的特长。

再者他们又该如何去用不成熟的心智来对抗无从释放的压力呢?

正如雷大力最后明白的那个道理,无论是小泥鳅还是大鲤鱼,无论能否跳龙门,都可以找到那一摊让他们好好生活的水域。

“他们的人生应该是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3

与其说这是一部探究家庭教育困境和孩子入学问题的现实题材电影,不如说这是一部政策宣传片。

影片对越减越负的教育环境、“幼升小”的竞争压力、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鸡娃式畸形教育模式、家庭教育的“内卷”态势等问题都没有深入展开。

影片只是在隔靴搔痒,浅尝辄止,用喜剧的皮囊去粉饰问题的关键,用煽情的套路去消解问题的解决,最后来一个草草收场的“包饺子”式的大团圆,再把政策放那里一放,话题度和营销点拉满,然后别的就不再管。

可以理解影片为了上映可能进行了一些修改和调整,也的确是用一波话题流量热度引领了人们对“鸡娃”式重压教育和“内卷”家庭教育的思考与反思。

但归根到底还是缺少深度和持续性。

期待能有更多关注现实也呈现真实,关注孩子成长也守护孩子健康的家庭片可以保持我们对教育的理性探索和适当反思。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愿您生活愉快,幸福常在。点个关注,点亮红心,您的支持就是我日更的最大动力。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