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漂”还是“空巢”

昨天晚上看了一篇关于“老漂族”的文章,让我感概颇深。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这是我们不得不正视的问题。
空巢我们已经很熟悉了,“老漂族”则是指那些为支持儿女事业、照料第三代而背井离乡,来到子女工作城市的随迁老人,而且他们的人数非常之多。
其实对于老人来说,真的是一个很难的选择。“往前一步是漂泊,退后一步是空巢”。在这个问题上,我的父母已经做了十几年的选择,总是犹犹豫豫的。
我住省城,离家乡有四五个小时的车程,如果坐大巴的话。因此我特别羡慕那些周末就能回家蹭饭的朋友,我想我的父母要是也能住在周边该多好。
其实他们早几年也有来城市发展的想法,来城市打工每个月有固定的收入,不像在老家饥一天饱一天。老家主要的收入来自打零工,天麻和其它杂七杂八的。天麻是一种中药材,但是产量比较随机,我一直认为很不靠谱。
但毕竟老家几乎家家种,也是一个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爸爸妈妈虽知不靠谱,但又不愿意舍弃。他们不愿意舍弃的还有很多:那山、那水、那人,那几块菜地,那几棵茶叶……
其实他们最不愿意丢下的是祖祖辈辈生活过的土地,以及这片土地给予他们的滋养,就像我们现在虽然在城市里住着,但依然对生我们养我们的家乡深深地眷念。
他们难以适应城市,他们在本质上是抗拒的,我主要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饮食习惯和气候。爸爸妈妈都是干体力活的人,喜欢吃厚油,我们现在喜欢少油低盐;他们再热再冷都不习惯开空调,而我们酷夏、寒冬基本都与空调为伍;他们看不惯我们老是吃外卖,我们看不惯他们只吃一样菜。
第二,城市现代化、快节奏的生活让他们感到迷茫和恐惧。现在去哪里都要扫码,有很多手续都是自助办理。即便我们跟他们解释了很多遍,到他们自己实操的时候,还是会忘记。车水马龙,人山人海,他们很容易走错路。

第三,村子里都是熟悉的人,去哪里都能说上话。在城市每家的门都关的紧紧的,你不认识我,我不认识你。老人家觉得寂寞,无聊和憋屈,尤其家里的房和地都特别宽敞,而城市里我们只能居于一隅。
若是真的想要在城市呆下来,就必须去构建新的人际关系网络。重新认识朋友,有自己的爱好,有新的工作,而这每一样实施起来都不容易。不说他们,我们自己在城市里都很难交到几个知心朋友,工作对于五六十岁的人来说也特别难找。
之前有一个特别好的机会,有一个亲戚在这边买了一块地准备开个农场,想让我的父母来帮忙照顾一下。可是他们说不好与亲戚共事,怕出现麻烦,不好沟通,于是作罢。
直到去年我们准备要孩子,想着他们是否可以来照顾,借着这个契机,放掉家里的一切。先生甚至都帮爸爸找好了工作,最后依然作罢。
第四,各种思想都需要磨合。我们现在的很多想法都与老年人背道而驰。观念不同易发生争吵,老年人便觉得自己受了莫大的委屈,因为本来就凑凑合合,想要回老家的心情就更加的浓烈。
第五,就医麻烦,需要异地报销。
所以,我的父母最终选择空巢。我也非常理解他们,只是不能时时的见到他们,尽到该尽的孝心。
据爸爸说,村里的小学现在只有20几个学生,而我读书的时候有80多个。生源少说明越来越少的年轻人选择在乡村里发展,其中可能有一大部分还是留守儿童。
“老漂”和“空巢”也没有绝对的,有的父母选择一个做“老漂”,一个成为“空巢”,两下里互相牵挂,只是因为想多帮一帮孩子。
而这个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国家,社会和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