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江湖

沙漠、绿洲和荒原

2020-03-06  本文已影响0人  墨墨水墨斋

                            一

        我仿佛被吞进 窗外无边的荒漠, 整个被包裹和围绕,无论哪一个角度哪一个方向。西夏王陵窝窝头般的暗影在晨曦出来以前就被我抛在了身后。天空像一个睡意朦胧的女人,好不容易在暗灰的晨梦中睁开一只蓝色的眼睛,可就像在跟谁闹别扭似的,她就不愿意彻彻底底的明朗起来,眼睛时睁时闭,后来干脆又沉入一片混沌中。

       

怪树林

不得不怀疑造物主在中国大西北这块画布上涂抹时是不是颜料枯竭,只草草的用残余的剩料将就混混,随便抹抹,满眼尽是灰黄。渐行渐远渐无人烟,唯有孤零笔直的公路和两旁寂寞的高架电杆提示着这片荒漠和我们熟悉的世界之间的关联,公路和电杆就像牵拉的手证明这片土地没有被完全的抛弃。

      没有旖旎风光挤满视线的好处是,视野空旷的时候心灵也可以随之放空。心灵空空的时候就出现了一座城,一座猫城,村上春树笔下的猫城。如果他关于猫城的故事要拍成电影的话,这片广袤的荒漠无疑是最好的安置地,我想象如果我有勇气独自下车,通过一个土丘的凹处真的可以走进一座只有猫的城市。__需要勇气的原因是,一旦进入猫城,便再也打不开通往返程的门。需要那座猫城的人该是对世界绝望到极点,才会想到如此这般的将自己收藏。

        午后,从长途旅行的倦意中醒来,那位混沌朦胧的女人也突然清醒,突然明媚。 如果说青山绿水必然滋养出文人骚客的话,那这戈壁荒原自然会谱写出铁马金戈,疆场驰骋的故事,她养育的是豪杰和英雄。如成吉思汗,如格尔丹。

        当我知道这片土地蕴藏大量的金矿、铁矿和煤时, 就对地表的贫瘠表示了谅解——造物主只是把财富放在了不同的地方。沉思被惊叫声打断,虽然只是右前方出现了一大片湖泊,和隐约可见的小岛,也不由让人内心惊叹。戈壁滩里的水就是希望就是生命甚至神灵。就在大家唏嘘感叹的时候导游淡淡的插了一句:没有水、没有湖、也没有岛屿,那边也还是戈壁,这就是海市蜃楼。导游已经习惯了游客不敢置信的眼神,车开到离湖水比较近的地方时叫大家可以走过去看看,亲眼证实。最终所有人都相信了这就是光与影跟我们的眼睛所开的玩笑。

        神往已久的额济纳在近黄昏的时候安排了甜蜜的哈密瓜田,遍野的红柳林,和正在装扮的胡杨树迎接远来的客人,宾客在热气腾腾的羊肉汤中为一天的行程画上了句号。

                                      二

        在景色单调的地方日出和日落就显得特别重要。而居延海的日出非要用铺张奢华才足以形容其绚烂。日出以前先是有一双无形的手把渐明渐亮渐渐艳丽的朝霞从东边的天际一点一点的铺开,西边的云层则被逼一点一点退让,变换的云霞如声势浩大的仪仗队放射性的展开,直到整个天空被布置成富丽堂皇的舞台,王者风范的太阳才从容的闪亮登场。这位王者的着装也是相当的气派,一件五彩斑斓的大氅如孔雀羽毛般在身后炫耀着色彩。大概是神灵有知,用今晨的天空为我昨天的色彩贫乏的评价找回颜面。——色彩不是缺乏,只是被珍藏在独特的博物馆,定时开放参观。

         

      所以 凡事不能根据片面听闻见识急于下结论。又比如我还在车上就听说额济纳这边生活节奏缓慢,人很懒散。可事实是,当我们这些外地的游客早上6点睡眼惺忪出门的时候,街上却早已热热闹闹,沸沸扬扬,天还很黑,可运载哈密瓜的大卡车已满装满载一辆辆陆续开出城去,那些帮忙装载的人已干完一早上的活,正三三两两赶回家去,在整个哈密瓜收获季节,他们几乎都是半夜起床干活,包括女人和半大小孩。 在我们还在酣睡时就已经在辛苦劳作的人们,我们有什么资格给他们懒散的评价。

            额济纳旗地处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是内蒙古自治区面积最大的旗县。全旗共有1.6万人口,是多民族聚居的边境牧业旗。“额济纳”一名为西夏党项族语,意即“黑水”,自元朝以来由“亦集乃”转音而成。 额济纳旗在地理上属于内蒙古高原的一分部,西部与东部多低山丘陵,中部为高原盆地,沼泽、湖泊。地貌可分为三大块:西部为干燥多蚀残丘;中东部为冲积平原;东南缘为巴丹吉林沙漠。地貌主要由戈壁平原、低山丘陵、沙漠湖沼、河流湖泊和弱水三角平原绿洲等类型构成。属典型温带大陆性气候。年日照时间约3316小时。据说这个日照时间比西藏年日照时间还长十几个小时。

       

              因为日照时间长,气候干燥,而且紫外线极强,在上午十点到下午四点之间是不适合户外劳作的。额济纳农作物不多,我看到的除了哈密瓜、玉米、稻子(我不知道应不应该叫水稻,因为稻田里没水。)大量种植外,其它的瓜果蔬菜很少。这些应该就是当地人生活节奏慢的原因吧。在不必快的时间里,我也慢慢的四处溜达,看游客、外来的生意人和当地民族混杂的图画,听天南海北各地的口音,尝当地的美食,逛特色的小店,我像是一个看电影的人走进了电影里面,声色其中。

      下午三点电影的摄像头对准另一个景点——黑水城。这座被沙漠霸占吞噬的古城,如今只剩城西北角的佛塔还标志着往昔的体面和繁华,四围城墙的断垣残壁再怎么看也最多算一破落的贵族,它的光辉历史被风沙越吹越淡。我翻阅资料,要还原这座沙漠要塞原来丰满的摸样。“.到西夏鼎盛时期时,黑水城已不再是一座单纯的军事城堡,逐渐变成一座经济、文化都较为发达的繁荣城市。当时的黑水城内,官署、民居、店铺、驿站、佛教寺院以及印制佛经、制作工具的各种作坊布满了城区,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这种情况大约持续了近200年之久。”走在黄沙夹杂的残瓦碎瓷间,我在心里设计对应着史料的记载,安放街道和居民,并用脚步丈量到黑城的各个角落。

“    由于黑水城是漠北通往内地的重要交通枢纽,元朝统治者不仅派遣了大量军队来黑水城驻防,还从各地迁来许多汉族和蒙古族人,来这里与当地人共同发展农牧业生产。当时,各族人民利用额济纳河的水利资源开渠造田,经过数十年的奋斗,先后屯田近万亩。元朝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原来的黑水城已不能满足需要。于是在原有城池的基础上,对城市进行了扩建改造。扩建后的黑水城,东西宽450米,南北长380米,是原来城市面积的3倍。扩建后的城市,不仅增加了城区面积,而且加强了城市的防御能力。当时的黑水城,城墙高达10米,城内有登城马道7条,设有宽约6米的东、西城门两座,并在城门外加筑了瓮城。在四面城墙的外侧还修筑了马面、角台等御敌建筑。黑水城,不仅城内十分繁荣,而且在城外也有百姓集中的居民区和繁华热闹的街市。当时,居住在黑水城一带的固定人口约有七八千人之多。在黑水城众多的建筑中,宗教建筑是这座古城的一大特色。有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等不同的建筑。其中以佛教建筑最多,而且占地面积也最大。在西北角的城墙上,至今还耸立着5座宝瓶似的佛塔。最高的一座达13米。佛塔是用土坯垒成,虽经数百年的风沙侵袭,今天依然耸立云端,成为黑水城独具魅力的标志。元朝时期的黑水城,不仅是一座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的繁荣城市,而且还是当时“北走岭北、西抵新疆、南通河西、东往银川”的交通要冲和元朝西部地区的军事、政治、文化中心。公元十四世纪中叶,这里的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昔日的绿洲,被沙漠吞噬,变成了一片荒漠。昔日繁华昌盛的黑水城也变成了一座废墟。”

      关于黑水城的消失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在隋朝时,有一天天气显得十分怪异,忙碌的人们虽然在心里嘀咕,但都无暇深究,在沉闷的城中往返穿梭着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并高声叫卖他背的枣梨:“枣梨!枣梨!”虽然老人叫卖得非常起劲,但由于他的要价太高而无人问津,天黑之后,老人出城而去。当时驻守此城的隋朝大将韩世龙闻听此事觉得十分蹊跷,百般思索之后恍然大悟:“枣梨不正是早离吗?”遂果断地率领全城军民离开黑水国。果然,在人们离开不久,狂风大作,风沙从天而降,整个城池很快被沙掩埋……这一传说还有史料记载,说韩世龙“去后一夕被沙掩埋”。被沙掩埋的不仅仅是一个城池,连同黑水国一同沉睡在沙海之中的还有无数珍贵的文物。

     

        历史的变迁让人感慨,过去的繁荣、财富、伟绩都被掩埋于漫漫黄沙之下,个人莫不渺小如沙粒,转瞬即逝。你争我斗的名利场,看似辉煌,实如海市蜃楼,虚幻泡影。

        下午的阳光很柔和,舒舒服服的躺在沙丘温暖的怀抱里,闭上眼睛,享受阳光,也侧耳静静的倾听, 古城的故事就如默片,只有画面变换,全无声响,唯有风仿佛带来猎猎战旗的声音,在很遥远很遥远的地方拂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