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一条山脉源的意义
我的老家,川东北嘉陵江流域崇山峻岭的褶皱里,开门见山,出门爬山,向远处眺望也是一重一重的山。因此对山有天然的喜爱和浓厚兴趣。
前不久,有一些闲暇,我用了近一个月时间,去找寻老家所在山的脉源。
老家的房子面东背西,背靠的山名叫岱仑山,也叫大仑山、岱岭山,也有称岱林山的,大概只是语音的变异。岱仑山在我被看作岭,呈南北纵向,南止于雍家河,被木林河和宝儿河所切,从南到北6公里左右到大牙包。大牙包也是岱岭的最高处,海拔700多米。整个岱岭顶窄下宽,山顶总体平坦,有梁,均宽200米左右,窄的地方只有十多米。西面的木林河与东面的宝儿河河谷之间宽约800米,谷底至山顶垂直高180余米。整个山体以整块整块的砂青石和黄土、砂土覆盖为主,是明显的沉积岩;地表壤土并不厚,山体除北西一角窄窄一线分水岭外四面临近山顶七八十米都是一二层岩石裸露的悬崖,其下才是一圈黄砂土覆盖的平台,是主要的土地区和居民区,上下三四十米。临河谷又是一道二三十米高的岩石悬崖,一连串平坦的大石板裸露,称为石板仑、石板嘴等,是天然的晒场。河谷里有的地方稍宽,有滩,少量的冲积形成的田地,得益于河水的便利,是水稻的主要栽植区。在岱岭山顶的中部,有一处茂盛的古柏林,林中有庙,主祭东岳,不知建于何时,庙上有一块清道光年间的碑刻,其上的记载表明该庙一向由临近的几大姓杨、何、王、李等共同执事。
大牙包应该是一个比岱岭更古远一些的称谓。它是一个北陡南缓在北向东西延伸的山包,正北悬崖陡降之下是金珠村河谷,西向由李子宜(音泥)梁连着向西北渐起一座被称为三道弯的高高山梁,是附近的最高处,可以远望金子山、天台天、停船山、摇铃山。这里向北一直延伸到五六公里以外,止于店子河边。三道弯的山梁向西南延伸是为青墟山系的石门山列,向东由李子泥梁连接起大牙包再奔东而去。石门山列以东的山系,是羊岭河和店子河、嘉陵江分割的区域,包括大牙包和岱岭,被统称为长林山列。
李子宜梁是一道前后100多米的低矮一些的山梁,金珠河和羊岭河的分水岭,远近闻名的风口。因以前梁旁的一棵老树下住着李子宜一家人而得名。李子宜大致出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小时候我还见过他老人家。现在山梁上已经住有七八户人家了。
东过大牙包,山梁陡落为店子梁,长三百多米,分为西东两个桠口,窄处不到10米,海拔只有580米。再东起山脊,一公里至顶,是为新官梁一线,一个庞大的山体,往西北八公里至青牛口,往东北绵延至观音堂、白鹤梁家山、张家山到嘉陵江,这一侧还东向延伸出何家山、九曲山到老鸯溪嘉陵江边。鸯溪原为嘉陵江西岸隔江与鸳溪镇相对的渡口小场镇,其所属化林村曾为全国先进模范村的一面旗帜。后撤并入鹤龄镇。省道剑苍路从七一大桥跨店子河沿新官梁过鹤龄场镇沿山脊一直东下到苍溪县城。
下新官梁折东连续几道山梁分水岭到鹤龄场镇,镇后山包名烟登包,曾建有寺,毁于大火,鹤龄也因此曾名火烧寺,海拔720米,是此地远近比较繁盛的乡镇。1935年4月红四方军西渡嘉陵江曾在这里消灭国民党二十九军杨选福旅,建赤化县。烟登包丁字型向南分出一岭十多公里至羊岭镇,被雍家河和张家沟河所切,以中段的马鞍山为最高,约900米。
烟登包往东为松树包,前后三四里的窄山梁分水岭。北侧嘉陵江右岸的永兴村有地名府君庙,明清曾设里,为花朝里,还兴过花朝节,远近有名,而今尚存一座旧庙和戏楼。松树包南侧为羊岭河又条支流源头。再往东就是长林山。长林山是剑剑阁县、苍溪县的界山,为这一带的代表山,海拔900多米,又名长岭山、长宁山,还曾名长平山、照山、峨头岭。长林山向南生出一岭火烽山,绵延至羊岭、桥楼以下。
长林山是老家附近历史记载较多的地方之一,《方舆纪要》、乾隆《四川通志》和《元史》均有记载。宋朝王智在此筑城,王昭立寨。这里是南宋抗蒙的重要阵地,蒙哥汗八年王佐、徐昕率众抗敌血战英勇就义,家眷亲属46人被抓,宁死不屈,无一人投降,谱写了一曲民族大义的赞歌。历代颇有诗文记颂。
长林山东落为梁柏桠,长两公里,再起解岭山,与长林山比肩。解岭东偏北一铺而下,过海螺村、帽帽梁一脉直下亭子口。亭子口镇是一个新建的移民小镇。镇前三公里有金宝山,嘉陵江在这里有几个巨大的回旋,围绕金宝山形成半岛,其山脉的脉气直达江心的岛尖,称为刘家嘴。著名的亭子湖水利枢纽正在下游几百米处。南侧源于长林山和火烽山岭的白水河绕解岭向东偏北在今亭子口杻纽大坝下游河口处入于嘉陵江。这就是老家山的终脉处。
从老家岱岭循大牙包往西过李子宜梁三道弯所在的南北贯直的石门山列以西,统称为青墟山,是香沉河、圈龙河与羊岭河之间的山系,有三道弯、石门山、青墟山梁及晒金山等高峰。
石门山列北起店子河边,在三道弯东接李子宜泥梁后继续向西南而行,三公里到樵店垭。樵店是一个小乡,不逢集。老桠口很窄小,风大,是一个交通要口,原在垭东北山岩下建乡,后改址北移一公里,今利用亭子口库区移民再改址到店子河右岸的七一大桥旁。修建白央公路时,在老垭口北500米处断梁为垭,以便通车。垭西地名李家盖,是清中末布政使李榕李翰林的原籍。他本人虽然出生在今下寺坝,老家民间却有很多传说,目前老宅尚存。樵店垭南延三公里,为石门山的中段地区,上顶平坦,东西近千米宽,很雄壮。其中佛祖山高耸,山上有庙,赶猪儿会,祭奉朱真。过了佛祖山山势一直向南贯穿锦屏、羊岭、香沉及桥楼镇,止于白龙河北岸。
石门山的中段佛祖山一带的山脊旁,勘探出储量较为丰富的石油资源,近年建了油田。宽梁向西延出一岭,降落为垭,名吼狮垭,土音朽尸垭,海拔高程650米,二十多米长。其北为店子河支流,其南为香沉河支流,也是一个大风口。过了垭,再起西南山脉,两三公里到杨村垭。杨村垭也是一个东西向的小垭口,白央路从垭口处绕过。原来的老场镇在垭东南山梁下,很小。现在沿公路绵长两三公里,是个规模新镇,海拔690米。据传清雍正年间这里即成集市,民国时设杨村乡公所,以附近村落多姓杨为名。梁上有文昌庙,为清时所建。
山梁过杨村镇往南,名七郎山,一直延伸到锦屏坝。七郎山出杨村镇两公里向西分出一岭,降落为垭,叫分水岭,南为锦屏谷、北为石门山、七郎山、青墟山、晒金山共同构成的一个大谷围。分水岭往西向北折,青墟山梁拔地而起200多米,异峰独立。山梁四周悬崖峭壁,凿步云梯而上,山顶狭长两三公里,宽二三百米,辟有粮田,二三十户人家。山上有庙,传唐天宝年间左仆射王廷亿随唐玄宗入蜀,死后葬于此处并建家祠。北宋时进士王省归隐该山号“青虚山人”。元代改家祠为寺,敕赐“大华藏院”匾额。明、清改为青墟寺,民国称双松庙。青墟山为南宋末年川北重要的抗蒙古寨堡,与剑门关苦竹寨、苍溪大获城、鹤龄长林山及广坪蟠龙寨遥相呼应。清光绪年间砌筑的山寨保存有较为完好的南北寨门及寨墙。
青墟山梁南有钟墟山岭,西北向突降为官店垭,长约四五十米,曾为乡镇。过垭西北起一巨大山体,即为晒金山,整体呈南北走向,南高北低,南起后向北经牛池垭延绅到店子河。其北首有地名尖山,又称兼山,传为南宋礼部尚书黄裳故里,有旧迹。一说黄裳故里在今玉盘山与摇铃山之间的谷地公兴镇。
晒金山南为白龙河支流圈龙河上流白水河的源头。向西一脉继续向西,下落为垭,即圈龙垭,三四十米长近十米宽,刚好铺一条公路。垭上海拔630米。过垭山梁爬升,接南北延伸的屏障玉盘山。玉盘山雄大,北起龙源结石垭的登云山,一直向南至白龙、公兴、涂山的东北境、香沉的西南境进入阆中市,仅是在剑阁境内就长40余公里,终于从西向东而流的白龙河边。剑南公里正是随玉盘山在山梁河谷直行,而南线的翠云廊,俗称皇柏梁也大体上随山梁而去阆中,远望如苍龙盘山。玉盘山是白龙河与圈龙河、店子河相割的一条带山。白央路、白店路穿玉盘山时在单薄的小垭子开一豁口。原垭口大概只有三四米宽。
山脉从小垭子往北,随皇柏经旧古楼铺、浩然亭、三母城、油坊村至大包岭,又是一个三围悬崖的山梁,海拔超过800米。大包岭向北断落为断碑垭,又渐升一直到书房窝梁上登云山,是玉盘上的北起点。断碑垭是一段较长的低矮垭囗,宽仅十多米,海拔不到700米。登云山北和东都延展至店子河,往西落为结石垭,长宽不足30米,有一眼池塘,常年不涸,可为奇也。垭口散住着几户人家,旧时可能是幺店子。垭西再起一岭,向南至禾丰乡止于两河口。结石垭向西三四里是小石口,白龙河、店子河的南北分水岭,长约50米,宽10米左右,仅容一条公路。垭上古木葱茏,以前只有三两户人家,现已集中了二三十户。垭口海拔高程700米。
过小石囗山势再爬升,到青龙山。这里的青龙山是剑阁全县山脉走势南北接联和左右伸延重要的转换点。这里山的高度大幅拔升,其东南向分出一个不足十公里的南北山岭中梁子,高耸悬陡,上宽十多米至三四十米,止于白龙坝。往西再接南北贯通的云起山,是剑阁山的主脉。其向南绵延经摇岭、下广坪至于金仙,延伸至南充的南部县境,止于嘉陵江边,海拔超过900米。云起山、中梁子这一带孤梁峻傲,两边河谷较宽,风大,山顶密布一列列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堪称壮观,成为一道风景。云起山是店子河、白龙河与剑阁的重要河流西河的分水岭。
青龙山高耸向北,两公里到龙源垭。龙源镇设在垭口分水岭,是一个大镇,北邻普安,东接店子,南抵白龙,西临义兴。原垭口也只有十多米宽二十来米长,现在沿梁路修建的房屋很多。过垭口分水岭,又起金子山,是这一线较高的山梁。登上金子山视野很开阔,四山众壑历历可数,依稀可见五指山、剑门山、凉山和摇铃山、云台山、停船山等,是一个揽胜的好去处。与金子山相连的何家山、翟家梁也是一些较高的山梁。往北到江石过了窄窄的分水岭,止于桥边河东西向的店子河边。江石因其地名江石子而名,实则为地陆中的古海洋石,以前设乡,后撤并。这一段的皇柏也很有特色。
山的主脉在江石村望西北而去,上吊喉垭梁。吊喉垭的取名很形象,极言其窄。垭上有渡水槽。五台村、明镜村沿梁两边分布,在建的京昆高速公路改线从梁下穿隧道而过。上行四五公里到付家山,形成两个犄角。左西南向延伸到甘水村梁至迎水一线,是西河流域,右东北向延伸到凉山一线,是店子河流域。凉山是古蜀道上的重要一段,三国蜀汉时建驿,明朝改为铺,解放后设乡,前几年撤乡为村,名皇柏村,是古蜀道和古柏保存得比较好的一段,尤以拦马墙出名,为风景旅游区,自驾游、徒步游的人不少。凉山山多地少,多养牛羊,肉品优质,远近有名。
过凉山往北,以烟登岭最高,海拔超过820米。烟登岭向西延下柳沟,东落为松林坡梁。松林坡是一道长约5公里左右的连接梁和分水岭,山脊上土地贫瘠,现改建为花椒园,数百上千亩。我去的时候,正是花椒开始着红的时候,非常惊艳。站在十多米宽的梁脊顶,东西南北尽在眼底,山峦沟壑历历在胸,颇能引发人的感慨。主脉一直到柳垭子,又有一个犄角,东南分出汉阳山、大阳山、高家梁、任家坡、许家山到唐家坪再延伸到田家、柏垭、木马一带,生出云台山,终于嘉陵江边,是闻溪河和店子河的分野。店子河也正发源于这一段。
柳垭子是一个重要的交汇口,国道108京昆路也从这里穿垭翻山。山脉直线往北直抵盐店场,是又一道五六公里的分水岭,有数个山包包,宽的地方数百米,窄的地方只有几十米,其中闻风村那一段最窄,十米左右。
盐店场镇的所在地,也是一道南北向的分水岭。场镇很小,依山势呈漂亮的月牙形。其得名据说是明清以前贩盐客从五指山的拱石坝背盐到剑州、南充等地出售,行程一天刚好到这里歇脚住店,因此名盐店。说明以前这里沿山脉走势就是一条商贸古道。
盐店场后山高突,是一座南北向狭长庞大的高高山体,也叫青龙山。山头之下四周有明显的断崖,显得更加高耸。青龙山的南首分别向东延伸到五指河(孙家河)边,向西延伸到秀钟以下。其北首断崖之下有一道高高的山梁分水岭,连接到北面的贾家碥以上,与刑家崖东西屏障山脉连成一个整体,正是连山的主脉。分水岭东是闻溪河支流孙家河,西下建有五一水库,流经秀钟大路河南下注入西河。站在青龙山嘴南望,主脉山一线贯南,左奔右突串连一望无际的山峦,明显海拔高下有一个很大的梯度。
过了青龙山向北,从梁家角上梨树垭到陈家包上,有一条人迹鸟道,可以徒步爬上刑家崖山顶。刑家崖海拔高过1000米,是在很远很远的地方都能看到的一幅巨大山体。连接刑家崖的是一道茫远的东西横向巨大山系,东起于五指河与孙家河的切割峡谷,西渐入江油、梓潼境内。北望河谷之上正是雄伟的五指山列。刑家崖下有一道分水岭延伸到五指村山谷中。
五指村在五指山列和刑家崖山列之间,南北谷宽一公里左右,东西长有十多公里,均为山崖所围,风景奇异,成为一处难得的世外桃源,目前正在打造为景区。坝中段东西突起的山梁,正是脉山分水岭,岭东为闻溪河的支源,岭西为西河的源头。分水岭直上五指山五个人头似的山峰中最高的第二山峰,全是浓密的古木密林,有毛狗小路进山。我寻路爬上馒头状的小峰顶,豁然开朗,四览无遗。远远近近都是大大小小的山。五指山是剑阁境内的最高山,东接金子山、剑门山一直到嘉陵江边,西部伸入绵阳江油、梓潼一带,东西长有十余公里,兼以五指山为望,海拔1040米,是它们的龙头和总髻。五指山北壁陡峭,跌落数百米悬崖,在谷底一个叫石瓮村的地方有一道十多米宽的分水岭与北面更高大的龙门山脉紧紧相连,并与青藏高原及喜马拉雅山脉连成一片,直上珠穆拉玛峰。站在峰顶,远见清江河峡谷中竹园、下寺及宝轮、广元一线,呈一个巨大的宽谷,绵广高速公路、宝成铁路和西成高铁专线从谷中穿过,时不时传来汽笛鸣响,不禁要感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五指山的独特之处,是在地理构造上将东西走向的秦岭山脉和龙门山脉硬生生的打断,生出一道南北走向的山系,称为五指山系,包括九曲山、南庙山、丹凤山、孤鱼岭、卧龙山、汉阳山、鹤鸣山、皇后山、云起山、玉盘山、青墟山、长林山等,在这一块的大地上划下浓重一笔,如苍龙出洞。我所一路循来的脉山也正包含在内。
五指山自古盛名,拟五座人头形山峰恰如人手掌上的五指。五指山也曾名为五子山,显然意指五个男子,不由得让人联想到川蜀史前史中“五丁开山”的传说。五指山分水岭西不远处正好有一个叫五妇村的地名,也正对应了秦惠文王遣五女入说的故事。李白《蜀道难》中“地崩山摧壮士死”也正是说的这事。另外还有五妇冢的传说。五指山下有数处溶洞,传为龙宫,建有龙宫寺和道观,草龙祈福、草编技艺等民俗还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五子晴岚”是古剑州著名的八景之一,清同治年间编修的《剑州志》有专题记述。
五指山是剑阁境内所有山峦的总源。寻到五指山,我的山脉寻源也就告了一个段落。
老家虽偏隅川东北嘉陵江崇山峻岭的褶皱一角,但它仍然源起于雄伟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之上,向东生脉的龙门山在五指山向南分枝,穿五指山、刑家崖,上青龙山,过盐店梁,西趋松林坡登烟登岭,再东转由吊喉垭到龙源梁,告别西南向的山脉主系云起山东走小石口到玉盘山,南行小垭子再分枝东向青墟山系,北行至长林山列,分出岱岭一脉,驻东崖脚下。长林山的余脉则由店子梁继续向东,落于亭子口的金宝山下嘉陵江边。
正好,追寻我们祖辈的源流,也是在七百多年前从蒙人侵蜀被毁的五指山西下的侨阴平旧县退往普成旧县,再转长林山、石门山驻屯,后落脚在岱仑山的,也正是走的这一条路线。
千山归脉,万踪入源。一条条山脉河流把中华大地的每一个地方和中华民族的每一个儿女紧紧地团结抱缚在一起,是值得无比骄傲和自豪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