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南京博物院“玉润中华”展 (j
近日,我们到南京博物院,参观了其建馆90周年专题“玉润中华——中国玉器的万年史诗图卷”特展。
1933年,在蔡元培先生等人的共同倡议下,作为南京博物院前身的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成立。
2023年南京博物院建院九十周年之际,南京博物院活化利用丰富典藏,并在全国四十余家文博、考古单位的积极响应和鼎力相助下,推出“玉润中华——中国玉器的万年史诗图卷”特展,向公众全面展示中华玉文明近万年的灿烂历史。
观展前,我们专门去南京博物院小剧场,聆听了南京博物院组织的《赏玉·识玉——论玉品与玉质》讲座。
主讲人邓淑苹,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已退休)。
讲座中,邓老师对玉的历史、玉的文化和“玉润中华”特展中的一些文物,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帮助我们加深了对玉相关知识的了解。
邓淑苹师承考古学泰斗李济教授、历史学泰斗许倬云教授。综合考古出土资料、传世古玉、海外流散重要古玉、历史文献等,建构中国玉器文化发展史。1995年率先提出史前中国古玉三大板块的理论。近年更提出史前华西“天体崇拜”、华东“物精崇拜”等观点。
出版专著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及通俗文章200余篇。其中代表著作有《群玉别藏续集》1999、《国色天香:伊斯兰玉器》2007、《古玉新诠一史前玉器小品文集》2011、《古玉新释一历代玉器小品文集》2016、《乾隆皇帝的智与味一御制诗中的帝王古玉观》2019等,正陆续出版《故宫藏玉精选全集》,2019年已出版第一本。
在人类文明的时间轴中,从玉器到玉文化再到玉文明,玉,伴随中华民族走过了近万年的历程,成为中华文明最重要的物质载体;也是中华文明区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重要特质。
博物馆是民族和国家的“血脉”所在。
在九十华诞之际,南博以小南山文化玉器开始燎原的点点星光,凌家滩、红山到良渚文化的万物有灵,夏商文化的仪礼分判,春秋战国的高华古玉,隋唐以降的巧思技艺,描绘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谱,呈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玉器万年史诗画卷。
伴随中华民族走过近万年历史的玉文化,无疑是诸多代表中国的文化符号中,最为璀璨高华,兼具精神与物质、宗教与世俗、道德与礼仪意义的存在。
《说文解字》“玉”部开篇便称赞:玉,石之美,有五德。
润泽以温,仁之方也;
䚡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
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
不挠而折,勇之方也;
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
玉,具有五种德行。
和睦相处、推已及人,是“仁”;
有志一同、凝心聚力,是“义”;
推陈出新、勇于进取,是“智”;
源远流长、坚韧不挠,是“勇”;
守正笃实、善作善成,则是“洁”。早在史前,成熟玉器的出现、诸多玉文化的聚合,迎来了东方文明的第一缕曙光。
在多元碰撞与融合、革故与创新中,由点点星火,汇聚成炬。
以玉器为载体的玉文化,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出现最早、绵延时间最长,且最具普遍认同的精神文化谱系之一。
从“礼天地四方”的古玉六器到“锡尔介圭,以作尔宝”的制度典范,从“君子比德于玉”的品质象征到“千金易得,美玉难求”的财富与艺术载体,从“宁为玉碎”的士人风度到“佩玉鸣鸾罢歌舞”的市井之趣,从“玉器”到“玉文化”再到“玉文明”,“玉”早已深深植入中国人的生活、认知和信仰,融入中华儿女和中华文明的精神血脉。
中华文明具有五大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以及和平性。
由是观之,蕴藏山川灵秀、被切磋琢磨而盛德至善的玉器,无疑是最能契合与诠释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的物质精华。
“君子万年,保其家邦”。中华玉文明的万年史诗图卷徐徐展开,与南博其他展览人文内涵水乳交融。
这次展览,除南京博物院外,共有43家博物馆(院)参加展出。
阵容之强大,让展览大放异彩;展品之丰富,宝物众多,国宝云集,璀璨夺目,令人目不暇接。
甚至连许多镇馆级国宝,都只是展示在不起眼的角落,令人感慨。
C形玉龙,红山文化,故宫博物院藏。
C形玉龙是目前发现玉器中龙的最早形态之一,也最符合人们心中龙的形象,但对其造型来源却有多种观点。
有学者认为其祖型与猪首有关;也有人认为,此龙的祖型为马首,长鬣近似于马;还有人认为它是多种动物的集合体。
但无论如何,大家均不约而同地将其定名为龙。
它简约、神秘,是史前红山文化的崇拜物,也是中华龙文化的源头之一。
玉人首,西汉中期。
陕西省咸阳市,汉元帝渭陵建筑遗址出土。
咸阳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