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麦小丁】征集优质文章故事

从唐僧回到玄奘

2018-12-05  本文已影响0人  接地气的愚公

86版《西游记》给我们展现的唐僧形象是可爱、执着、斯文又有点懦弱而人妖不辨!当我们一想起时,不免可气可笑,气他总分不清是非,笑他笨但执着!

拨开时间的迷雾,我们去寻找真实的唐僧时,不由得阵阵唏嘘,敬佩之感油然而生,1300年过去了,他的个人魅力却愈久弥新!

公元600年,唐僧出生在河南洛州陈河村(今洛阳东北部),俗名陈祎,家中排行老四。太祖及祖父均做过太守(职位相当于现今的市长与省长之间),父亲是县令,后辞官隐居。由于父母是饱学的儒士,他幼年受了浓厚的儒家熏陶。然而,在隋末唐初的战乱年代,他突遭家庭变故,母亲与父亲相继离世。唐僧只能随哥哥姐姐颠沛流离。

因为贫困,二哥在洛阳净土寺遁入佛门,唐僧就随着哥哥从此居住在寺院了。唐僧聪慧过人,很快能习得寺院的很多经书,加之生活困难,于是,13岁那年,唐僧也入佛门,法号玄奘。

少年的玄奘一直跟随二哥,从洛阳净土寺到长安,再到成都。当时,成都聚集了很多名僧。他师从多位高僧,读遍了所有能找到的佛经典籍。书读得越多,善于思考的他发现佛教各派理论有冲突之处,而这些冲突皆因不同典籍的翻译释义不同而造成。他决定远游,遍访名师,寻求答案。他去过荆州天皇寺,去过赵州,扬州,淮海一带名僧听说他来,都不远千里来听他讲经说法。公元627年,他再次回到了长安。

这时,旧的迷惑尚未消除,新的更大的迷惑又在心中升起。“凡人能成为佛吗?凡人怎么才能成佛?佛教各派理论的理解矛盾,如何才能解决?”尽管已走遍各地,这些答案却越来越远,他苦思不得其解。

公元626年,印度僧人颇波来中国讲学,玄奘为他的佛学功底深深折服,从他的身上玄奘体会到了那份来自佛学起源地的神韵和魅力。颇波告诉玄奘,印度的那烂陀寺是佛学最高学府,那里的戒贤法师通晓各派理论,或许能解答他心中的疑惑。

一个大胆的想法在玄奘心中萌生,他想去印度求学,去找戒贤法师。然而,怎么去呢?彼时,唐朝初建,一切还未就绪,边境烽烟四起,人民生活动荡。想出境何其难!而且,路途遥远,如何能到达?梦想的种子一旦播种,就再也抑制不住生长。

玄奘先是向朝廷提交正式申请,希望西行求法。然而,当日朝廷自身尚不稳定,更无法保境安民,随时都要应对突蕨的突袭,哪里还能顾上这等事情。在申请失败后,所有人都打了退堂鼓。玄奘只好在长安城继续等待。僧房内的玄奘独自开始酝酿远行计划。最终于公元627年,他混在逃荒的人群中,离开长安,踏上西去之路。离开城门那一刻,回望一眼,他知道,前方路途凶险,很有可能再也无法回到长安。

对佛学不断的钻研,了无牵挂的僧侣生活状态,对梦想的执着最终促成了玄奘西行。然而,梦想的美好仅仅是一刹那,梦想的实现则远远要艰难得多。玄奘的梦想实现路径并不顺利。《西游记》说唐僧取经路途九九八十一难,可玄奘的真实路途,何止八十一难,应该是千难万险,九死一生。

我们来数一数唐僧所经之处,从长安经兰州到凉州,之后怕被官府发现而昼伏夜行,至瓜州,再经玉门关,越过五烽。此后进入八百里漫漫黄沙,备尝艰苦,抵达伊吾(哈密),至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县境)。后经屈支(今新疆库车)、凌山(耶木素尔岭)、碎叶城、迦毕试国、赤建国(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飒秣建国(今撒马尔罕城之东)、葱岭、铁门。到达货罗国故地(今葱岭西、乌浒河南一带)。南下经缚喝国(今阿富汗北境巴尔赫)、揭职国(今阿富汗加兹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国(今阿富汗之巴米扬)、犍双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连的阿富汗东部一带)、乌伏那国(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区),到达迦湿弥罗国(今克什米尔)。在迦湿弥罗国,玄奘学习梵文经典,后又到达今巴基斯坦境内,一年里亲历四国,所到之处,都停留学习佛法。31岁那年,玄奘边学边行,开始进入中印度。此后,玄奘一边学习佛教经论,一边巡礼佛教遗迹,先后经历翠禄勒那、袜底补罗、揭若鞠阁等十多个国家,终至那烂陀寺。

从长安出发直到印度那烂陀寺,整整四年,玄奘的足迹在经过今天的新疆后,还经过了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至少五个国家,他用双脚丈量了东亚、中亚、南亚的大多数地方,其艰难路途即便在今天交通发达的世界里,仍然是一项挑战。

初唐时交通不便,西域各国被西突蕨控制,葱岭以西,直至南下的各国对待佛教的友好程度不一,唐僧这一路上经历了多少磨难,又是如何一一克服,真实历程如今无人能知晓了。只是,根据《三藏法师传》的记载,在出境时的第一座烽火台,夜里取水时,差点被箭射死,幸遇信佛的守卫好心放了他并给他带粮食。在漫天的流沙中,因为四天五夜滴水未进,差点渴死,直到识途的枣红马误打误撞遇到一片湖水。在葱岭(今帕米尔高原)的一座座雪山上,零下几十度,高昌国王为他配备的马匹和随从人员死者过半,两名徒弟也命丧雪山,为他带的盘缠路遇强盗,所剩无几。在恒河下游,被一群拜火教徒抓住,几乎烧死祭天,神奇的大风救了他,拜火教徒以为自己触怒突伽女神,莫名其妙的放了玄奘并归还他的财物。

公元627年出发,用了整整一年,玄奘于628年终于走到了印度境内,此后继续边走边学习佛法,终至631年,到达心中的圣地---那烂陀寺,而戒贤法师这时已经在冥冥中等候了他三年。相传,当日到达时,戒贤法师问道:从何方而来?玄奘回答:从东土大唐来求教。戒贤法师顿时泪流满面,年过百岁的他三年前就已在此等候这位异国弟子了。

在当日的世界上,那烂陀可谓是世界一流的综合学术中心,面积广阔,不仅教授佛学,还有众多世俗经典以及因明和声明学的教授,医学和数学也要涉及。学生来自世界各地,各种肤色的学生常常一起讨论学习。

玄奘以其深厚的佛学功底和非凡的聪慧才智,迅速成为那烂陀过万学生中的佼佼者。在那烂陀,能够读解20部经论者有一千多人,30部者500多人,50部者,仅有10人,而这10人中,就包括玄奘。玄奘明白,拼了性命的西行求法,在那烂陀的那段时间,才是他真正有意义的求学时间,他倍加珍惜。暮年的戒贤法师重新开设已尘封许久的讲坛,用了15个月的时间为他讲授他的权威经典《瑜伽师地论》。据说在开设讲坛的那段时间,世界各地的求佛法者都聚集一堂赶来倾听,一时间热闹非凡。

作为戒贤法师的得意弟子,玄奘完成学业后,他代表戒贤法师参与了佛法辩论,一举成功。之后,在佛法的国度里,他声名万里,向他求教辩论之人数不胜数。戒日王等皇权贵族亦为他专设讲坛,邀请全国的高僧大德听他讲法,和他辩论,最终他均以透彻的理解和讲述感染、说服众人。

一个人自幼种下了梦想,而且经过千难万险,梦想最终实现了,想必是幸福的!对于玄奘,梦想最终也变成他的信仰了。

幼年幸福的转瞬即逝,对生活过早的独自面对,贫困与战乱的无依无靠,二哥遁入佛门的先行,都让玄奘认识到了佛门是他唯一的依靠。当他投入学习佛学这门学问时,最初以为的物质依靠就渐渐变成了真正的内心依靠。佛学的深奥和广阔为他的幽暗人生打开了一扇通往天际的窗户,他看到了前所未有的崭新天地,这里玄妙而富有气象,为他带来疑问的同时,又在求解的过程中,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快乐。他在佛法的世界里感到自由、愉悦,找到了人生意义。10岁伊始,玄奘开始接触佛法经典,他读遍了所有能找到的经典论著,访遍了所有能找到的名师,走遍了华夏的山川河流,这些都是佛的指引。当一个人在尘世中了无牵挂,信仰就变成了他人生的支柱。

仔细了解佛教后,我们也许能悟出点什么。佛教要求弟子剃度,要求僧人不娶不婚,求的就是内心的专注修行,了断发丝也就是了却了尘世的烦恼和欲望,而欲望正是人内心空虚的重要原因。不婚不娶恰恰也在生活状态上保证了弟子的专注和向内而求,没有人事纷扰和俗务缠身,也就没有了最容易的诱惑。对于玄奘,这些仿佛是天然的优势,由于幼年的家庭变故,他没有双亲,过早遁入佛门,天然的没有了俗世繁务。不过,更重要的是,他天资聪颖,智慧过人,勤勉勇敢,佛门中的他不是混日子,他将学通佛法、普度众生当成了他的人生终极意义和活着的目的。玄奘在西行前,已经是大唐出名的高僧。初唐时代,人们对宗教的热情与今天不同,自然灾害、兵慌马乱,加之贫乏的物质生活,大多数的普罗大众无法自由控制自己的生活,他们只能通过宗教信仰来消除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而学问渊博、气度非凡的玄奘正是人们心目中最佳的佛法代表。

梦想的美好总是只在出发时那一刻,实现过程却往往是真切和琐碎的,甚至问题重重。大多数时候,实现梦想的过程其实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玄奘面对的除了自然环境的恶劣,还有很多人事阻隔。不过,这一切都被玄奘一一化解。

在高昌国,国王麴文泰被气质儒雅、学识过人的玄奘所吸引,用尽各种办法挽留玄奘,先是言辞恳切想感动他,而后变成武力强留,执着的玄奘在别无它法的情况下,绝食明志。眼看着高僧奄奄一息,开明的麴文泰最终决定放玄奘西行,并与玄奘结拜兄弟,立下取经回来讲经三年的契约。

孤独的玄奘已经多年未享受亲情,当他看到麴文泰为他远行所做的准备时,流下了热泪。《三藏法师传》记载,麴文泰为玄奘购置了30套不同的衣服,为抵御风沙和寒冷,还专门制作了特殊的手套和面罩,黄金一百两,银钱3万,凌绢五百匹,麴文泰为玄奘提供了足够20年的路费。不仅如此,麴文泰还为沿途24位国王准备了厚礼,叮嘱他们关照玄奘。为了让玄奘的路途尽可能平安,他还向西突蕨可汗写了一封谦卑的信:“玄奘法师是奴仆我的兄弟,希望可汗像关照我一样关照法师,请您下令西边的国家赐给我的兄弟马匹,并且护送出境。”他为他专门剃度了四位精干的徒弟,还有25个随从和1位官员护送他西行。

由于高昌国王的信件,加之玄奘本人儒雅的举止、谦和的表现,西突蕨可汗很欣赏他,没有为难他,反而热情招待了他,并派军队将他护送至西突蕨势力范围的边境。如果没有西突蕨可汗的命令和护送,玄奘是不可能走出这一广阔区域的。之后,他进入印度区域。

尽管玄奘是僧人,但在数不清的磨难锻炼下,他学会了和王室贵族打交道,也学会了如何将阻力变成支持。在印度留学后,东返大唐前,戒日王邀他在曲女城开设讲坛,他明白辩论讲坛的杀伤力,被难倒就是名誉扫地,有的人甚至还需断舌。他首先自绝后路,讲坛开设之初,就公布如被难到,将自杀相谢。没有人想到他的勇气至此,讲坛开设18天,尽管各派高僧云集,竟无一人与他辩论。讲坛结束后,他同时成为大乘和小乘的大乘天和解脱天。戒日王从此对他刮目相看,崇敬万分。取经归途,戒日王为他准备了所有的路途物资。

公元643年,到达于阗地区时,他在此停留。他明白当初自己的越境行为违反大唐法律,不求得太宗豁免,他将无法入境。他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悔罪信,信中他将取经的功劳全部归于太宗和朝廷的天威,又向太宗禀报他取得的佛教典籍成果,求得太宗豁免私自出境之罪,准予他入境并弘扬佛法。

漫长的等待中,玄奘并不知道自己的结局将如何。终于,八个月后接到回信,随同的还有很多人马财物。睿智的太宗没有降罪于他,反而派大队人马携带丰厚的物资迎接他,这是他始料未及的。太宗在御驾亲征前召见了玄奘,坐在他面前的是一位身形舒朗,举止儒雅的高僧,不卑不抗,娓娓而谈。太宗被玄奘独一无二的学识和修养所征服。据传,他们彻夜长谈,一连数日,久未离去。

玄奘明白,若要使事业目标如愿实现,除了他的个人努力外,还要依靠很多外部力量,朝廷的支持尤为关键。而他渊博的学问和非凡的口才以及谦卑的方式往往能吸引和他打交道的人,他仿佛自带磁场,能使和他打交道的人更加重视他。面对威权,玄奘懂得如何在退让中前行。在寻求外部支持方面,玄奘实在值得我们学习。当然,最重要的前提是,他自己本人足够优秀。优秀的人往往是扎堆的。当优秀的国王和权威人物见到玄奘时,看到的一定不是平凡的僧人,而是一位古今难遇的人才。他执着、追求卓越、儒雅、富有学问,这样的人即便不是在佛门,他在其它领域一样也能熠熠生辉。所谓:“你若芬芳,蝴蝶自来”即是如此。

无论古今与中外,能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是勤勉,追求极致的。《三藏法师传》记载,玄奘不喜交友,善于钻研学问,对待佛经的翻译严谨、求实,孜孜不倦。有时,为了一个句子或一个字要讨论数月方可定稿。他组织的译场工作,科学而富有效率,仅翻译一部经典所经过的程序就有10道。他既通梵文、汉语又通佛经,所有的经典完成后全部由他逐字终审。在所有人员中,他的工作量最大,常常是二更刚睡,五更即起,他常常担心无法完成翻译工作。

玄奘从印度带回了657部佛经典籍,他最终组织翻译了74部,这样的翻译成果数量巨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在翻译完《大般若经》后,玄奘于664年2月5日圆寂于西安北部的玉华寺,葬于西安南部樊川,他的身旁是两位弟子窥基和圆测。

今天,当你眺望西安大雁塔时,你无法不想起那位执着、孜孜不倦、高贵儒雅的高僧玄奘。用树叶制成的贝叶经,虽然可以百年不坏,但极怕火。为了使典籍万无一失,玄奘不辞辛苦的向朝廷奔波申请,筹资修建了泥砖结构的大雁塔来存放经论典籍。在选择地点时,深谋远虑的他将位置放在了皇帝为纪念母亲而修建的大慈恩寺。两百年后的那场灭佛运动证明了玄奘的担心,长安城中所有寺庙被烧毁,所有僧人被迫还俗。而大慈恩寺是唯一没有被毁的寺庙。

1300年后,大雁塔尤在,宝塔不仅被完整修葺,而且塔前广场上还建造了音乐喷泉。大雁塔已经成为西安市享誉中外的名片。

让我们将眼神重新移至《西游记》,能力非凡的悟空带着八戒、沙和尚和白龙马,一路保护师傅唐僧西天取经,最终在九九八十一难后取得真经,荣归长安。他们也因为取经的功劳被封为神仙。在这里,唐僧虽然也历经磨难,但终究有神通广大的徒弟保护,一路也不算寂寞。

大概这正表达了千年来人们对于唐僧的爱戴,以致于编出这样美丽的故事来传诵。玄奘的经历,人们的怀念,吴承恩超凡的想像力和奇妙玄幻的文笔,最终成就了《西游记》。

传说归传说!对于今天的我们,了解一个作为人的玄奘会更有意义,他为了梦想和信仰的那份努力!他面对困难的那份勇气!他丰富的学识和儒雅的风度散发出的恒久魅力!

让我们再一次记住这些数字:5万里行程,110个国家,19年求学,19年翻译,657部佛经,74部佛经译本,1部《大唐西域记》,1座大雁塔!

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玄奘无疑称得上中国脊梁。

注:图片及部分素材、史料来自网络,如有不全错漏之处,敬请谅解!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