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该怎么浪?
五四,一个鼓舞青年的日子,一个因青年的力量而存在的节日。为什么,有那么多悲观和丧气的声音……
昨晚朋友圈都是正能量的《后浪》,今天中午开始变成负能量的《后浪》,还有各种衍生版本。这人间的前浪和后浪从和谐突然变得对立。但主要是后浪在闹腾。
其实更多的青年人选择了沉默,可能是没觉得这个日子有多重要,还不如和朋友聚餐重要。又或者是害怕站错队,沉默是金,不说话就不会错。再或者,做个实干家,管它什么日子,踏踏实实做事,为国家建设贡献一点力量。
王小波嘴里沉默的大多数,在今天依然大批存在。但我觉得沉默不是坏事,沉默地腐烂才是件坏事。
古往今来最悲观的那群人,我想从来不会缺了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仿佛是个知识分子该有的担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会思考有文化的人似乎都要会忧虑家国大事才算得上合格。那些忧虑小事的人,只能做个匠人。可匠人是真切地改变了生活。
有人说我们这些后浪根本比不上前浪,说前浪已经框定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只拥有一些不够自由的自由,我们的权利是被限制的权利。没错,不能否定我们的自由是残缺的自由,但“自由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真给了完全的自由,不害怕吗?不自由这件事儿越是太在乎,就越不自由。
我们的权利确实不够,但我看到的是基于自私而谈论的权利,人的欲望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不会穷尽。想要言论自由,想要更多表达和选择的空间和权利,这是在和政府博弈。当我们接受政府的时候,就已经交付出了一些权利,怎么能兼得呢?的确,就算我们交付了一些权利,也不能不捍卫权利。但在博弈之中,谁也赢不了,但总会有人输。那些输的最惨的人,是那些没想过招惹是非的人,他们只是在努力生存,但代价却要他们背负。那些博弈者,却只是坐在咖啡馆苦闷愤怒。
不沉默的人总是能发声的,声音最大的往往是最容易发声的。沉默的人中有些人是发不了声的。
我们这一代的青年确实更关注个体,我认为《后浪》的那些描述是客观的,但肯定也是不全面的。可是我看到大家开始一个字一个字的扣细节,各种版本开炮,反驳官方的声音,反驳正能量的声音。“细节决定成败”的这一派攻击力确实挺猛,但“不拘小节”的这一派我想也是很多的。我并不明白他人如何阅读一篇文章,但我更关注文章的中心思想,一篇文章最重要的不是每个字,而是主旨和情感。
《后浪》在我看来,是一个在五四青年节必须要发出来的一个内容。如果连官方都不再发出鼓舞的声音,那么谁来?官方发出正能量的声音,自然有人要反驳,多种声音的存在确实让我们这一代的人普遍开化了民智,这是件好事,我们的思想越来越丰富多彩,学会了判断真假。但负面的声音实在是强烈了些,我甚至有点怀疑自己是不是个愚蠢的青年人。当然,我肯定是愚蠢的,但自以为聪明的人自然也聪明不到哪里去。
我从来不反对针对一件事要有多角度的讨论,我觉得作为青年,最大的优势就是敢想敢拼敢说,这个时代的青年,已经可以在足够的前人经验中感悟人生,体会到前浪们身处不惑之年的心境。我想也是因为看得多了,想得多了,人也就悲观了。可是,悲观不该成为主色调,如果我们真的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怨气,痛恨周围世界的种种不堪,去做点实在的事,如果真的觉得改变不了什么,那就改变自己吧。
这些反对的声音,喊出来之后,过了一段时间,会不会自己也忘了。毕竟老婆孩子热炕头,毕竟工作累成一条狗。
我总疑惑为什么乌托邦就是不好?为什么又红又专就是不好?似乎一个又红又专的人就是个被洗脑的傻瓜,他们就是不会思考的傀儡。这是居高临下的看法,我虽然做不了又红又专的人,但我尊重他们的信念。毕竟,有些人其实早就看破了这一切,只是仍然保持微笑,迎接阳光。虽然有可能是被生活驯服,哪个人能逃脱生活的驯服呢?没有人。你我他只有在脱离生活的片刻才写得出这样那样的东西。但谁又会真的成为文字上的人,谁又真的把自己活成了自己书写的那种人,太少了。
我们都是要在生活的海洋里浮沉的人。
如果觉得自己是拍不死前浪的后浪,那么,我们这一代青年人也太没自信,没有勇气了。如果觉得我们这些后浪只是在臭水沟里翻腾,那么用力冲刷,总能打通与大海相连的缝隙。
我很羡慕那些能够揭露许多真相的青年人,他们中的一些人确实看到了一些真的东西,而且说实话,这些人往往都是人们眼中的精英。但我欣赏那些在揭露不堪之后仍能直面惨淡的人生,做个真的勇士的人。
人间不值得,但还不是在人间。这人间的浪不会在一滩死水中翻腾的。
我不喜欢蹭热点,也是第一次公开发表个人言论。我没什么文化,不是合格的知识分子,若有批评欢迎,洗耳恭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