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开放式互联参考模型

2019-02-27  本文已影响0人  行者_shi

OSI参考模型只是一个概念型的模型,规定了进行网络传输的必要流程,并未进行一个实现,而是描述了一个概念,是一个概念型框架,真正实现的是TCP/IP四层模型

  1. 物理层:

    物理层主要定义了物理设备的标准,如网线的类型,光纤的接口类型,各种传输介质的标准。主要作用是传输比特流,将0101转换为电流强弱进行传输,到达目的后再转化为0101的机器码,也就是数模转换,模数转换,工作在这一层的是网卡

  2. 数据链路层

    在传输比特流的过程中可能会出错,数据链路层定义了如何格式化数据,提供错误检测和纠正,将比特流数据组成帧,其中交换机工作在这一层,对帧解码,并根据帧的信息将数据传给正确的接收方。

  3. 网络层:

    随着网络节点的增加,如何快速准确寻址,便是网络层的任务,主要作用是将网络地址翻译成对应的物理地址,并决定将数据如何从发送方路由到接受方。网络层综合考虑发送优先权,网络拥塞程度,以及可选路由的花费,来决定从网络节点A到网络节点B的最佳路径。路由器属于网络层,次层的数据成为数据包,此层需要关注的协议是TCP/IP协议中的IP协议。

  4. 传输层:

    当发送大量的数据时可能会需要很长时间,而网络在通信过程中会中断好多次,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会对数据进行切分,切分为一个一个的段落,其中一个段落丢失了需要重传吗?传输后如何拼接数据,这就是传输层的主要作用。传输层保证了传输数据的质量,其中TCP协议和UDP协议是这层的主要协议。

  5. 会话层:

    以上四层可以确保正确的收发数据包了,但是用户使用太过复杂,会话层就是在不同机器上建立以及管理会话。

  6. 表示层:

    解决不同机器平台操作系统的语法问题,将数据格式化为对方能识别的方式

  7. 应用层:

    此时虽然发送方知道自己发送的数据转化为字节数组后有多长,但接收方肯定不知道,所以应用层就诞生了,它规定发送方和接收方必须使用固定格式的消息请求头,并且有固定的组成,请求头里必须记录消息体的长度等一系列信息,以方便接受方方便地解析数据。该层的主要协议是TCP/IP协议中的HTTP协议。


20140924202143732.gif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