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保罗·萨特|《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06
让·保罗·萨特“假如存在确实先于本质,那么,就无法用一个定型的现成的人性来说明人的行动。简言之,不容有决定论,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萨特
原本是打算先写另一本书的感想,但突然看到了一个视频,所以打算结合着视频的内容总结一下这部分的内容和感想,而且不总结也没有办法开始政治部分的阅读。
萨特是存在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有两个重要观念:自由选择和积极行动,而且他的人生也让我思考另一个问题。
萨特的终身伴侣是波伏娃(对的,就是著有《第二性》的西蒙娜·波伏娃,之后为了更好地理解性别方向的观点,会找这本书来看),但他们认为人是绝对自由的,所以签订了爱情契约,作彼此的伴侣,但不结婚,是开放式的爱情,最终践行了51年。
书里有询问对这个“爱情契约”的看法,支持还是反对?
但我没办法回答,我只能说我尊重这样的想法和行为,因为我还有困惑之处没有想通。对于这个契约,我理解的是跳脱社会契约的限制,且按萨特的想法,人拥有绝对的自由和选择,且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所以这个契约是他的选择也为其负责。但我觉得这是从一种形式的契约转换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契约(束缚),且不同的形式都有其利弊,所以我无法做出价值上的判断(再加上自身经验的不足)。
萨特从“存在就是虚无”推出了“自由选择”和“积极行动”两个主要观点。
首先,萨特认为人的存在就是意识,而意识本身是虚无的,所以人的存在就是虚无。举个例子,一个盒子是无法意识到自己是否被打开。这里面的意识是对某物的意识,也就是说意识是有对象性的,那意识本身就什么都不是,就像空的容器,需要填充才能成为什么。
所以人本身就是“有待形成的”,是可以改变的,是“自为”的,是没有固定的本质的。
“大自然厌恶真空”,同样,人也厌恶虚无。我身边能见到很多例子,由于虚无引起的迷茫、困惑和焦虑,因为它是缺失和不确定的,所以我们总想去寻找什么来填满自己的虚无(这就像是一种本能),去获得一种本质。
而去接触一个不确定的东西,去探寻未知,我们首先会做的就是模仿。这个举个例子,就比如很多人会说“不想活成父母的样子”,“不想成为自己讨厌的样子”,其实我发现自己在面对未知时,会下意识地调动过去的记忆,比如面对学生,我或多或少会受自己曾经的老师们的影响,其中有好也有坏,因为这种熟悉感能给自己带来一种安全感。在这之后才是自己所学的知识,去改善、完善自己的行为。
所以不用过于担心自己会成为xx模样,前提是你接触了其他新的事物和知识,并将其内化到自己的框架当中。(扯远了)
但是“生存者与存在物的复合”是无法解决人的虚无状况的,它只是暂时满足对确定性的渴求,比如喜欢集邮、喜欢游戏,仿佛占有这些,就能说明自己是个“收藏家”或“游戏高手”(但其实不能)。
就算是成为了世界第一的游戏高手,就会永远满足了吗?
“生活中只有两种悲剧:一个是没有得到我们想要的,另外一个是得到了我们想要的。”
所以人是有无限可能的,是不断去追寻的,可能一直到死去,才能停止这种追求。这恰恰体现了人的行动意志,因为我们没有固定的本质,所以我们才能自由地去选择,去追寻,这便是萨特的第一个观点——自由选择。
在这里举个例子,我昨天看到了一篇推文,讲的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学术妲己”。(这篇推文所要表达的道理是没错的,就是煽动性有些强)在这里其实就体现了你所做出的选择,身为一名研究生,这个事实是无法改变的,因为“研究生”这个身份是“自在”的,但你可以选择做一名怎样的研究生,你怎么看待自己的研究生身份,你怎么去看待学术与亲密关系之间的联系等,这些都取决于你的选择。
所以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这种“自由”(非为所欲为的自由,而是总是可以改变现状的自由)的背后其实是隐藏着沉重和残酷的一面的。
因为选择必定会有后果,那谁能为这个后果负责呢?
只有自己,只有自己才能独自承担这份责任。
因为做出了这个选择背后的评判标准是自己确立的,这个标准或许会受其他选择的影响,比如“你要依靠他人完成学术”还是“自己独立完成学术”……我们会受这些选择的后果的影响,但最后自己所有的选择,依据都只是你自己。
我们不仅要做出选择,还必须为自己从那么多的标准当中确立自己选择的标准。“任何信条,任何主义,任何别人的建议都不能拿来当借口。”这是在逃避自己的责任。(这是一种绝对的孤独)
萨特的观点听起来让人觉得蛮绝望的,起点是虚无,终点是孤独,在这之间我们还要承担沉重的责任。
但其实我们也可以看到希望,自由的希望,无限可能的希望,永远改变的希望,而想要改变,最直接的就是采取行动,因此萨特的第二个观点就是,积极行动。人生虽无意义,但人仍然可以成为强者。“看请真相,继续战斗”,不过如此。
所以我想说一下自己对昨天看到的那个视频的想法,那是一位女生在北京海淀鸡娃二十年的环境下,突然觉得改变自己的想法,发表“世俗评价标准都是垃圾”的观点,并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到处旅游、潜水、开飞机等,并鼓励别人拒绝内卷,向内观察。
我尊重她的观点,因为这是她的选择,她也为她的选择承担了责任,这也是她想追寻的。评论区里两极分化也很严重,有的支持,有的则发表“何不食肉糜”、“凡尔赛”、“有钱才能做到”等观点。我也尊重这些观点,因为他们也有自己的道理。
其实最终我想要表达的是,你有做任何决定的自由,你可以模仿她,也可以继续按原本的轨迹向前,但无论哪种选择,这背后的结果都必须由自己承担,你要担起这个责任,而不是在遇到坏结果的时候,一句“我都是听她说的,我都是按她做的”来抛弃责任,其实这一切,都是你的责任。只需认清这点。
7.22 今天重新思考了一下,觉得在自己做出选择这里稍微有一点漏洞,虽然说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后半句我是赞同的,但是在做出选择的参考却是受了很多因素的影响。无论做出怎样的选择,总会在接触更多后发现一个更好的选择,所以能做的就是在做出选择前尽可能地去了解在目前能力范畴所能接触到的东西。
最后我想分享一段萨特对于爱情的看法(也是在警醒自己):
我们想象中的浪漫爱情是一个骗局,那种不分彼此、合二为一的爱情体验,只不过是刚刚开始时候的幻觉罢了。爱情同样充满了为争夺主体性而展开的冲突和斗争。到最后要么受虐,在羞耻中享受快乐;要么是施虐,在内疚中感到愉悦。
爱情的常见情节就是如此,一个人去追求另一个人,去讨好、迎合对方,变成对方喜欢的样子,失去自己的主体性。而被追求的一方呢,则要努力表现自己迷人的魅力,通过追求者的奉献去获得自己的主体性。在这样的关系中,爱情越热烈,双方就越接近受虐狂和施虐狂。
其实我个人不是完全赞同萨特这一段对爱情的见解,因为我还是相信有平等、相互承认关系的存在(萨特有些太悲观和极端了),只不过这段话能够警醒自己不要丢弃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希望自己能够在自由的选择中不断塑造自己,创造自己,并承担选择的责任。
ps.我打算以后每个人物都附一张画像(如果能找得到的话),导师指着某张画像询问我是否认识xx,总是对人不对脸(曾经甚至弄混过希腊三贤),这样太不方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