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中数据观点和用户画像--课程内容整理
前言
5-30晚上参加了soso的关于《产品设计中数据观点和用户画像》的分享,我跟soso之前是同事,印象中她一直是个活泼外向大大咧咧的大姐大,工作起来100%投入,玩的时候很疯狂,如今已是平安信用卡中心产品和设计的负责人,棒棒哒~
接下来简单整理一下关于这节课的收获。
分享方式
传播
提前3天在朋友圈传播,邀请感兴趣的小伙伴入群,群内有专职的运营人员,来引导大家二次传播。
问题收集
在推文中设置问题点,通过投票的方式收集用户关心的内容;
引导入群者主动在留言区评论,说出自己希望听到的内容;
课程分享
分享是以语音+文字的形式开展的,即充分利用了大家的碎片化时间,也方便事后大家翻阅回顾,缺点呢,就是分享过程中听者的注意力容易被分散,因为微信限制语音最长60秒;但是对于吸收能力相对较弱的听者来说,反倒是好事,能够利用间隙和停顿来快速跟上讲师的节奏;
用户画像是什么
用户画像persona是什么?
persona是aboutface这本书里提到的 用于研究用户的一种方法,目的让设计者脱离从自身出发的想象,让产品更加聚焦,同时减少团队沟通的障碍,让目标更一致;
persona和perfile的区别
persona更加深和细,了解的是用户的深层次的思考和动机,比较类似于定性研究;
perfile更加范和广,关注的是相关性的数据分析,类似于定量分析;
用户访谈的技巧
STAR方法(S:situation背景 T:target目标 A:action R:result)
以用户换车为例,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来了解用户在换车过程中的思考、疑虑、痛点、痒点和爽点,及更深层次的需求是什么?
S背景:什么时候考虑换车?
T目标:换车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A行动:你怎么进行换车的,有什么深的印象?
R结果:在哪里换了新车,车的牌子是什么?
5W2H方法(why,what,where,when,who,how,how much)
why----为什么这么做?原因是什么?
what----做了什么,目的是什么?
where----在哪里做的?从哪里入手?
when----在什么时候做的,寻找最适宜的时机;
who----谁来完成,有哪些人谁参与?
how----怎么做?用哪些方法完成?
how much----做这件事花费的精力,时间,金钱等;
访谈结果整理
编号和命名
给人物编号,如p1-p10;
把每个人对应的问题进行编号;如:Q1-Q10;
切分
每个人的回答中会有很多因素,把这些关键因素切分出来,分为X1,X2...
分类和整理
把这些因素点独立成卡片,然后把相似相近的卡片进行整合,并进行取舍和提炼,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有用的,要舍弃一些无用的细节,过多的细节会妨碍研究者提炼出关键信息;
在整理卡片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3点:
舍弃一些无用的细节;
避免主观臆断;(重点关注:过程,行为模式,目标,环境,用户态度,暂时不要添加额外的研究细节,会变成障碍)
提炼特征
提炼共性,思考这些共性是如何导致的,他们的差异点在哪里,从而形成用户差异点;
丰满画像
添加一些细节点在里面,让ta更丰满,把ta虚拟的更像朋友或人物来进行包装;
在项目中的应用
产品策划阶段
用户画像可以辅助产品来洞察市场,估算市场份额,明确产品推广方向,帮助公司更好的决策和定位市场。
需求分析阶段
用户画像可以辅助场景设计,梳理产品故事的优先级;方法:CFS;
产品设计阶段
用户画像可以进行人群喜欢和使用习惯的分析。示例:情绪板;
关注公众号【零点零壹】 每天分享一个想法或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