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读书札记17
2.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译文:徐稚九岁时,有一次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里面什么也没有,肯定会更加明亮吧?”徐稚说:“我不认为如此。比方说人的眼睛里有瞳孔,如果没有,眼睛就不亮了。”
3.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译文:孔融十岁的时候跟着父亲到了洛阳。当时李膺声誉卓著,任职司隶校尉;只有才子、名流和内外亲戚登门拜访,才可以通报入内。孔融到了他们家门口,对看门的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经通报后坐了下来。李膺问他:“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融回答:“古时候我的祖先孔子曾经拜您的祖先老子为师,照此看来,我跟您是累世的交情了。”李膺和宾客们都觉得他很聪明。
太中大夫陈韪来得有点晚,别人告诉了他孔融说的话,陈韪说:“小时候聪明伶俐的人,长大了未必怎么样。”孔融说:“想来您小时候一定是很聪明的。”陈韪很是局促不安。
4. 孔文举有二子:大者六岁,小者五岁。昼日父眠,小者床头盗酒饮之,大儿谓曰:“何以不拜?”答曰:“偷,那得行礼!”
译文:孔融有两个儿子:大的六岁,小的五岁。有一次孔融白天正在睡觉,小儿子就到床头偷酒来喝,大儿子对他说:“喝酒为什么不先行礼呢?”小儿子回答:“都来偷了,还行什么礼呢!”
以前会觉得能言善辩、伶牙俐齿是一件好事情,现在越来越觉得在言语上出风头,占上风并不是什么明智之举。言多必失,祸从口出,单纯只是为了炫耀或是显摆的话,还是少说为妙。故事中的孔融纵然聪明、机智,可最后被曹操所杀是否也与这样的性格脱不了干系。无论在哪里,谨言慎行,多听多干,也许会比多说,要让人感觉更加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