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小禅谈写作
①会生活比会写作更重要,真正的禅是生活禅。生活和写作都能让人从挫折伤害中看到光阴绽放的花朵,又把这花朵别在衣襟上。
真正的生活者一定会生活,把生活过的禅意芬芳。真正的写作者,一定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而是为了找到通向内心的通行证。
写作者必须食人间烟火。不食人间烟火的写作者不是个好的写作者。
一个人远行并不意味着不食人间烟火,恰恰相反。我认为没有比生动的生活更能打动人心了。它超过了艺术、写作,是生命中最繁花似锦的一部分。
如果和生活写作二选其一,我肯定选择生动的生活。写作只是我生活的一部分,生活是锦,写作是锦上添花。
②小说非常细腻,空间极大,张力也极大,像一条幽微的隧道,隧道里又有无数个出口。
一篇好的小说,需要骨架特别丰满,情节特别动人,而且有绵密的针脚。
写小说的人像一个手艺很好的手工艺人,不能着急,要把小说的气象一点点缝出来,最后呈现出特有的张力。
随笔不一样,文字要有特质,知识要广博,文字张力要更大。随笔的密度很强,我个人认为,我小说不如随笔写得好,我的随笔更体现了“雪小禅”这三个字。
相比较我的小说,我更喜欢自己的随笔,因为它更像我的内心,那么曲径通幽,又那么银莲满目。
写作是一种抵达,抵达内心的同时才能抵达写作的本质和核心,人生多无聊,能找到小喜,其实是人生的安慰。
③写作者必须是孤独的,我指的是内心的孤独。我刚写了一篇文章,叫《万千孤独》。
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其实是个藏头诗:千万孤独。
如果诗人不是孤独到绝望,怎么能写出这样的情境呢?茫茫天地之间,谁都没有了,只剩下他自己和慢慢白雪……一个人的心理如果没有绝望到死,绝对写不出这种感觉来。
所以我认为,每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内心都是孤独的,如果不孤独,一定写不出好的作品来。
严歌苓写的《梅兰芳》里面有一句词是邱如白告诉孟小冬的:“知道什么是孤单吧,心里的。畹华跟了我们这么多年,他心里的孤单一直都还在,直到他碰见你。可他的所有,一切,都是从这份孤单里头出来的……谁毁了他这份孤单,谁就毁了梅兰芳。”
你不能毁了他的孤独。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讲,孤独是必备的,所以真正的艺术就是曲高和寡。一个真正的孤独者才懂的生活。热爱生活与保持孤独,是一种境界。
④真正好的文章来自于内心,来自于灵魂,来自于个人独特的生命特质和气场。
我的文章常常被选入试卷或者读本,一是感觉到很欣慰,能让更多的人读到我的文章。二是感觉到这种阅读,其实每个人体会不一样,不一定有标准答案。安徽省高考三模的阅读理解是我的文章《风中的鸟巢》,有读者发微博@我,我试着做了一下,只得了不到一半的分。
⑤我的学生李俊蓉说,我们雪老师除了写作不讲什么都讲。
因为我本身教写作,但我个人认为,写作在写作之外,所以我讲了很多的诗词、绘画、书法、收藏,甚至园林、建筑、中药。
教大学的经历也让我丰富了自己,文字渐渐变得敦厚、朴素了。
⑥在20年漫长的孤独写作中,我自己体会到,写作其实是一种修行,去掉那些粉饰的、娇柔的、造作的、虚伪的元素,留下那些真实的、朴素的、干净的、饱满的气息,打动别人的同时,也一定会打动自己。
现在学会了云淡风轻,不再雕琢,不再用力气。太过用力的东西就痕迹太重,我喜欢淡到无痕的东西,比如沈从文和汪曾祺的文章,就跟说白话一样,但是非常美。我现在基本是写日记体的东西。
⑦之前我的写作有些窄、狭隘、不厚,去教大学之后被激发出很多储藏在内心深处的东西,比如我对绘画、书法、收藏、舞蹈、戏曲等各种艺术门类的理解,自然不自然的加入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
在讲述的同时,自然多了几分理解,当把他们变成文字的时候,发现自己的文字和以前已经不再一样,变得踏实了、肯定了,更为朴素,也更为接近内心。
和学生们的交流,也使自己的内心更为广阔,那些固步自封的小清新、小资、小文艺,被彻底的摒弃,不知不觉,愿意用自己的笔更靠近文化散文、大散文,也更靠近文字本身的特质——书写灵魂,书写内心。
⑧我早年喜欢读小说和散文,而且读外国小说较多。
这几年我不怎么看小说和散文,以读杂书居多,比如书法、美术、戏曲、园林、建筑、中药、菜谱、设计……这些杂书很有趣味,让人别有洞天。
一个真正的写作者,一定要有广泛的阅读量,眼界有多高,笔下的字就有多高。
一个人再有灵气,没有大量的阅读也是枉然。我的阅读速度很快,阅读量也很大。
并不一定能记住细节,一本书给你的气息有时就是一句话,那就足够了。
一个人会读闲书、读野书才有趣味。就像一个人写字,知道放什么佐料很重要,佐料放多了,难免矫揉造作,佐料放少了,难免寡淡无味。放佐料的过程就是文字修炼的过程。
读书的过程是一个修炼心性的过程。在读书中不急不慌,慢慢找到真趣,找到自己喜欢的旗下,那是非常甜蜜的事情。也是明心见性的一件事情。
另外,我欣赏的大家一定是杂家,他并不一定专一于某一个领域,其他领域都是触类旁通的。这样的人才不会单薄,才是厚重的,是立体的。
比如贾平凹,他既是一个好的作家,又是一个书法家;陈丹青既是画家,又是出色的作家……一个单薄的喜欢某一种艺术的人不会走的太高,所以这样兼容并包的杂家更令我喜欢。
⑨在整理过去的稿件中,我发现自己有几十本手写的稿子。十几岁的时候,只为喜欢文字孜孜不倦的写着。
不为名,不为利,只为了心中的那份喜欢,正是因为这份单纯的喜欢,让我走到现在。
一个人内心有了格局、有了气象,文字才会有格局,有气象,她绝不是一天两天能够速成,而是许多年慢慢积累的过程。
我相信很多的艺术都是一样的,融会贯通,兼容并包。我的文字之所以有画面感、音乐感,大概和我喜欢书法、绘画、戏曲有关系,这种音乐感和画面感其实也是文字的气息和气场。
有人说看几十个字就能看出这是雪小禅的文字,我觉得这是对我最大的褒奖,我得奖的作品是《风中的鸟巢》,这是在我内心比较疼痛、空旷下写出的一篇文章。
一个人的疼痛可以加速一个人的饱满,不完美的才是人生,有疼痛的才是生活,如果呈现在文字里,就是一种锋芒,熠熠生辉。
⑩感觉到自己的成长、蜕变,感觉自己已经破茧成蝶,从狭隘的美文作家写作,转换到文化大散文的写作。
一个人的眼界和境界有多高,文字的气息就有多深。
感谢这些年的挫折、伤害、沉淀,感谢大量的阅读和行走,它们让我生活更饱满,内心更从容。
文字有了骨力,有了风貌,有了鲜明的个人特质。在静悄悄的转变中,心境渐渐静敛下来,以更从容更淡定的态度来对待文字,享受写作的过程。
不去拿文字赢得什么,谋取什么,而拿文字搭救自己的内心,抚慰同样孤独的灵魂,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