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天读书小分队

【读书笔记】精进:006才能——不断优化你的「努力」方式

2018-05-11  本文已影响29人  阿甜ATIAN
《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by 采铜

相关链接

本书的读书笔记过长,故而拆分为7篇文章来记录。

001 时间——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时间

002 选择——如何做出比好更好的选择

003 行动——最有效的是,即刻行动

004 学习——如何成为一个高段位的学习者

005 思维——修炼思维成为真正的利器

006 才能——不断优化你的「努力」方式

007 成功——创造成功,而不是复制成功


006 才能——不断优化你的「努力」方式

努力不是一场意志力的较量,而是一种需要学习的策略。
本文大纲

(一)努力需要有效的策略

(1)成长型心智 VS 僵固型心智

① 成长型心智——坚信只要足够努力,自己就能变得更有能力。

② 僵固型心智——认为自己的能力是固定不变的,努力或不努力都不会产生什么改变。

具有成长型心智的人,他们所取得的学业或事业成就明显高于僵固型心智的人,也就是说,相信自己会变得更好的信念通过努力换回了变得更好的现实。

下表是心理学家总结的两种心智的区别:

(2)努力是一种才能

客观来说,人与人之间确实存在先天禀赋的差异,但这种差异的程度并没有一般人想象的那么大。但是后天的努力就不一样了,一个天天好吃懒做的人和一个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的人之间的差距,可以说是云泥之别。

当前的神经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具有相当大的可塑性,这就意味着后天努力对人的改造作用可以是惊人的。

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知乎名言

我们与其把眼光放在自己与他人的天赋差异上,不如放在自己可以如何努力并通过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加聪明、更有才能上。

努力不仅是一种信念,不只是意志力的较量,它更是一种具有策略性的活动。这种策略性体现在对个人资源的调配、行动方向的选择、执行进度的把控和调适多方面上,而好在策略是可以不断学习和优化的。

从这个角度看,努力这件事是需要我们反反复复认真地审视和思考的。甚至可以说,努力本身就是一种才能。

(二)专注发展自己的优势才能

对备战高考的高中生来说,木桶理论有一定道理。因为如果学生在某一门考试科目上比较弱,那么就会明显拉低高考的总分。但是,当这个学生步入大学,走上社会,就会渐渐发现,拥有一项突出的才能对个人的发展是最为重要的。

T型人才

很多人特别在意培养自己T中的上面那一横,比如看了很多方方面面不同领域的书,但迟迟没把那一竖给伸出来,这样每一样都学成了三脚猫功夫,无一擅长,这样在之后的求职和事业发展中就会显得很被动。

要想成为T型人才,你得先做出那一竖,站稳了,再做出那一横也不迟,而且能在某一领域深入钻研后再去涉猎其他领域也更能触类旁通,对提升那一横的含金量也很有好处。

特别是对那些教育背景一般、职业技能缺乏、拼爹无望、为人生前途迷茫焦虑的年轻人来说,在他们资源本就贫乏的条件下,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不多的资源——时间、精力、金钱乃至勇气聚拢起来,投注到做一件事情上。专心做好一件事,哪怕这件事看上去极不起眼。三心二意、畏葸不前、瞻前顾后、贪多求快、跟风冒进都是大忌。

专注在一个领域走到最后

我们在才能上的学习积累通常呈现出S形曲线的特征。

如果你不专注,就很可能永远在缓慢起步期徘徊,从 A 领域的缓慢起步期跳到B 领域的缓慢起步期,再到 C、D……但就是到不了快速提升期,更到不了高原期。浅尝辄止的人很可能将一无所获,而专注投入走到最后的人将获得超额收益。

有时候,我们能看到这样的例子:各方面起始条件很差的人,因为没有什么其他的选择,一旦抓住了一个机会,就一个猛子扎进去,坚定不移,最后果真做成了一番事业,这可能就叫置之死地而后生吧。

而许多资源条件还不错、可以有很多选择的人,反而因为选择太多而迷茫,始终无法对一件事做到全心投入,最后反而是一事无成。

乔治·莫舍是哈佛商学院1963届毕业生,后来创立了国家商务家具公司,在毕业50年后,年逾古稀的他接受了哈佛校友会人士的访谈,在被问到给年轻人有何职业上的建议时,莫舍把毕生的经验总结为这样一段话:

仔细考察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利用自己的优势努力工作,通过与人合作来平衡自己的劣势。回避在很多不同方向上空耗精力。保持专注,把自己能做的做到最好,并保持留意新的机会。

(三)绝不苟且,才能做到极致

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发现一本好书,花半年时间抄下来,又花几年时间学这一本书,这是在信息匮乏时代的大背景下,一个求学若渴的年轻人所做的事。而在今天,有几个人可以像齐白石那样去读书呢?

年轻人容易犯的毛病是热情有余,少了一些冷静踏实;急于求成,少了一些耐心细致。如果能早一些明白「不苟且」的重要性并躬身践行、一以贯之,那么人生之路可能就会好走很多,个人的才能也更容易培育和施展。

不必凡事追求完美

一个人就那么点时间、那么点精力,如果每件事都追求完美,那么结果就是没有一件事可以做到完美。所以要想一丝不苟地做事、把事情做到完美,就必须进行取舍:

① 选取一件你认为最重要、对你来说最有价值的事,兢兢业业地把它做精、做细、做好。

② 其他次要事情,用七八十分的标准去完成它们,就够了。

③ 另一些无足轻重的事,则能不做就不做。

杠铃策略

也有一些人可以做到在多个领域都有所建树。但这些人并非是以「三心二意」的方式取得这些成就的,更通常的情形是,他们首先花了几年的时间专注在某一个领域,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然后又转投到另一个领域,并把以前成功的经验迁移到新领域中,然后又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信息是爆炸的,知识是过载的,观点是鼓噪的,热点是速朽的。而反过来,专注在一件事上,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态度和行动,则是最稀少和最珍贵的。

当然,专注、坚持和一丝不苟并不是说要把与主业无关的其他所有东西都屏蔽掉或者抛诸脑后。专注是一种态度,但专注的行动是富有技术性的。

Q:一个人,到底应该完全专注在一个狭窄的专业领域上,还是广泛涉猎多个领域的知识呢?

塔勒布的答案是采用「杠铃策略」。所谓杠铃策略,就是同时采取两种极端行动,

具体来说,假如你每天有10个小时的固定学习时间,那么你可以选择「二八开」的方式,把其中的8个小时专注在你的主业上,在这些时间里,你必须时刻提醒自己避免各种网络噪声的干扰,不要让各种社交媒体或者其他媒介分散你的注意力;而在余下的两个小时中,你可以进行完全自由的学习,接触各种不同领域的知识,学习一些小而美的技能,尝试一些富有创意的游戏……

一方面我们要照看好自己的主业,以尽量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力求在这个领域能培养出非常高的才能;另一方面,对于其他事物我们也要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用相对少量的时间广泛涉猎,以捕捉和发展未曾预料的资源和机会,从而实现个人才能的最大化。

(四)挑战是设计出来的

高难度挑战,激发无限潜能

人是需要一些挫折、失败或者高难度的挑战来刺激的。如果总是一帆风顺,就会一直待在自己的「舒适区」里不肯出来,潜能就无法被充分地激发。

从这个角度来说,挑战和才能是相伴相生的,没有足够的挑战就催生不出杰出的才能,而越是具有杰出才能的人也越有可能接近高难度的挑战。

为自己的学习增加必要难度

不仅对于创造性,对于学习能力的激发,有挑战的任务也是非常有效的刺激物。通俗点讲,就是学习的时候,要给自己增加一些难度,这对提升学习效果是非常必要的。

学习的效果主要取决于你对知识和技能的「提取练习」,而「提取练习」的效果可以用「提取强度」来衡量。

当你以一种简单容易的方式去学习时,你的记忆提取过程会很流畅,知识提取强度也比较低。

在学完知识后延迟一段时间再做练习,或者学习不同科目的知识后进行交叉练习或者学习不同科目的知识后进行交叉练习,又或者变换不同的题型和考查点来做练习,那么知识提取强度就会增加,学习效果就会更好。

不夸张地说,练大脑就像练肌肉,得科学「加量」才行。

为了增加知识和技能的「提取强度」,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经常自己考自己,一边学一边测,甚至在学得还不充分的时候就启动测试。这种情况下,测试的成绩可能会不理想,不过没关系,这种稍难的考验正好能强化我们对这些知识的存储和构建。

「必要难度」理论充分说明了,勇敢地去迎接有难度的挑战,对个人才能的提高非常有益。而要做到这一点,有个关键的操作要领是:不要满足于完成「标准动作」。

如果你有条件或者机会得到某个高水平老师的指导,让他来为你设计这些练习,当然是最好不过的。若没有这个条件,你就只能自己做自己的教练,为自己设计有难度的「非标准动作」,这样才能达到你所想要的程度。

构建个人的挑战阶梯

在设计挑战任务的过程中,还有一个问题是「难度适应」。就是经过某个难度挑战的反复训练后,个人的能力提升到了相应的水平,这时这类挑战的难度在学习者看来就下降了,甚至进入了「舒适区」,这时就应该思考如何设计更有难度的挑战。这样一级一级的难度上去,就构成了一个「挑战阶梯」。

著名的英语脱口秀译者谷大白话的英语学习之路:

① 背单词、考托福、考GRE

② 英语电台(VOA、BBC),英语广播发音规范、语速适中,有规律可循。刚开始听英语广播,他感觉实在是太难了,但他硬着头皮扛了下来,苦练几个月后,他发现自己再听英语广播一点都不觉得难了。

③ 听有各种地方口音的英文,就这样听了几个月后,他又觉得这不难了。

④ 观看英语脱口秀,脱口秀的特点是不仅语速快,而且穿插了很多俚语,这些俚语有时连Google都搜不到,只有凭借深厚的文化背景加上查找很多资料后才可能理解。

千千万万学英语的中国人,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却没有得到很好的结果,原因可能并不在于他们的时间花得不够,或者天赋不行,而是没有胆量和勇气去挑战高难度的学习任务,让自己停留在常规性任务里,最后取得的成果就和谷大白话有了天壤之别。

(五)因为努力而热爱

如果我能长期坚持去做一件事,一定是这件事带给我的丰盈感和满足感超过了我的所有付出,一定是这件事日日夜夜萦绕在我的心头让我欲罢不能,一定是这件事唤起了我内心深处最强烈的兴趣。也就是说,赐予我力量的,是激情的驱动,而不是意志力的鞭策。

可现在这个时代,很多人同时患上了「兴趣饥渴症」和「兴趣寡淡症」。人们很想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所以做了很多尝试,但是不论怎么尝试,过不了几天、几个星期最初的激情就差不多消失殆尽。

如果对一件事的了解不深、不透,总是浅尝辄止,那自然体会不到这件事的妙处,也自然不会产生持久的兴趣。这让人容易滑入一个死循环:了解不够导致兴趣不足,而兴趣不足又无法加深对它的了解。

如果你做一件事的时候,先不去问有没有兴趣,而是先做起来,而且很投入地做,并懂得如何把一件单向的事变得双向,把一件被动的事变得主动,那么你就可能越做越有味道,一点也不痛苦地坚持做下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