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第十三章至第十八章

2023-04-25  本文已影响0人  素锦之年

第十三章 衣食

1.  饮血茹毛,现在只当作形容野蛮人的话,其实在古代确是事实。

2.  古人在疏食时代的状况,虽然艰苦,却替后人造下了很大的福利。因为所吃的东西多了,所以知道各种植物的性质。我国最古的药书,名为《神农本草经》。

3.  古人所豢养的动物,以马、牛、羊、鸡、犬、豕为最普通,是为六畜。马、牛都供交通耕种之用,故不甚用为食料。羊的畜牧,需要广大的草地,也是比较贵重的。鸡、犬、豕则较易畜养,所以视为常食。

4.  做事以短衣为便,今古皆然。古代少者、贱者,是多服劳役的。

第十四章 住行

1.  古代的房屋,有平民之居和士大夫之居两种。士大夫之居,前为堂,后为室。室之左右为房。堂只是行礼之地,人是居于室中的。

2.  平民之居,较之士大夫之居,就是少了一个堂。

3.  朱熹说:“教学者如扶醉人,扶得东来西又倒。”

4.  古人都席地而坐。其坐,略似今日的跪,不过腰不伸直。腰伸直便是跪,顿下便是坐。所以古礼跪而行之之时颇多。因为较直立反觉便利。

5.  现在的垂足而坐,是胡人之习。

6.  车有两种:一种是大车,用牛牵曳的,用以运输。一种是小车,即兵车,人行亦乘之,驾以马。用人力推曳的谓之辇。

7.  古代的路,有一种是路面修得很平的,谓之驰道。非驰道则不能尽平。国中之道,应当都是驰道。野外则不然。古代田间之路,谓之阡陌,与沟洫相辅相行。

8.  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

第十五章 教育

1.  人的应付环境,不是靠生来的本能,而是靠相传的文化。所以必须将前人之所知所能,传给后人。

2.  与现在所谓学校,偏重知识传授的,大不相同。古代平民的教育,是偏重于道德的。所以兴学必在生计问题既解决之后。

3.  生计问题既解决之后,教化问题,却系属必要。所以又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4.  以上是古代社会,把其传统的所谓做人的道理,传给后辈的途径。至于实际的知识技能,则得之必由于实习。实习即在办理其事的机关里,古称为宦。

5.  古代的平民教育,有其优点,亦有其劣点。优点是切于人的生活。劣点则但把传统的见解,传授给后生,而不授以较高的知识。如此,平民就只好照着传统的道理做人,而无从再研究其是非了。太学中的宗教哲学,虽然高深,却又去实际太远。

第十六章 语文

1.  中国文字的构造,旧有六书之说。即(一)象形,(二)指事,(三)会意,(四)形声,(五)转注,(六)假借。

2.  小篆是秦以后通行的字。大篆该是周以前通行的字。至于古文,则该是在大篆以前的。

3.  因为语言是实用之物,要天天在使用,才能够学得成功,成功了不至于忘掉。

第十七章 学术

1.  学术思想,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看似虚悬无薄,实则前进的方向全是受其指导。中国是一个学术发达的国家。

2.  侵略国家,大抵以过刚而折。如夷羿、殷纣等,都是其适例。所以思想上发生一种反动,要教之以守柔。《老子》书又主张无为。无为两字的意义每为后人所误解(为训化)。

3.  佛教把一切有情,分为十等:即(一)佛,(二)菩萨,(三)缘觉,(四)声闻,是为四圣。(五)天,(六)人,(七)阿修罗,(八)畜生,(九)饿鬼,(十)地狱,是为六凡。辗转于六凡之中,不得超出,谓之六道轮回。

4.  致知之功,在于格物。即万事而穷其理,以求一旦豁然贯通。

5.  美的原质,论其根柢,实在还是社会性。社会性有从积极方面流露的,如屈原、杜甫的忠爱是。有从消极方面流露的,如王维、孟浩然的闲适是。积极的人人所解,消极的似乎适得其反,其实不然。积极的是想把社会改好,消极的则表示不合作。

第十八章 宗教

1.  宗教所给与人的,既是当下感情上和知识上的满足,其教义,自然要随时随地而异。

2.  人,总是讲究实际的。所敬畏的,只会是和自己切近而有关系的神。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