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颓废和迷惘才是人生常态
我们从小被教导,要目光长远,目标清楚,奋勇向前,勇于争先,什么年纪就要做什么样的事情,该学习的时候学习,该恋爱的时候恋爱,该结婚的时候结婚,该生子的时候生子,而那些到了年纪还什么没有做的,目标不清,迷惘无助的年轻人,比如我,就是其中异类。
我很羡慕那些按部就班的人,就像看见他们在自己人生的答卷上完美作答,成绩优异,表现突出,而我却还磨磨蹭蹭,磨磨唧唧,只写了一个解……旁人问后面的答案呢?我说,没有了。
在看这本《在路上》时,我就是这样的心情和状态,我急需找到一个出口,那些每日每夜被他人催促作答的紧迫感,让我更是无从下手,我狠不下心强迫自己,也无能为力劝诫他人,拧巴的状态里,这本书带着我的灵魂短暂出逃了。
杰克·凯鲁亚克笔下的主角们,没有光环傍身,他们都很消极,在社会上混得很不如意,为了让自己看着不那么失败,给自己找这样那样的理由。当中叫狄恩的小伙子却剑走偏锋,他冲进社会,把爱情和面包当做生活必需品,只要拥有就可以,为此可以不择手段。
我起先是很鄙夷这样的生活方式,瞧不起饥不择食的人,而我的优渥感来自于我从来没有缺少过面包和感情,我拿自己拥有的东西,去和别人没有的比较,我感到自己的卑劣,同时,我因为不缺这些,一直在舒适区,从没有为了自己而出发,我到后来甚至有些羡慕。
因为拥有面包和感情,虽然证明我衣食无忧,不缺被爱,也意味着我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我要为此付出自由的代价,听话的代价,以及舍弃部分自我的代价,我没有随心所欲的坦荡,没有为所欲为的任性,我多的是等价交换的承担,还有虚与委蛇的礼貌。这个世界某些时候很公平。
除了羡慕书中人们说走就走的自由,我也很能理解,在路上以后,那突如其来的迷惘,在陌生的床上醒来,看着陌生的风景,不知道自己是谁,这里是哪里,自己又要去哪里,只能等待理智慢慢回归。
我之前很害怕迷惘,感到焦虑,特别是自己无所事事的时候,我每时每刻都在逼自己忙起来,没有工作的时候去找工作,有工作的时候忙于工作,他人交代的工作一定要做好,我把自己形容为上了发条的闹钟,一直在走,却又不知道为何一定要走,在快停下前,拼命拧紧发条,再一次的轮回。
这本《在路上》却告诉我,我不需要这样疲于奔命,我们需要给自己的灵魂和身体偶尔放个假,拥有一段独属于自己的放空时间,生活中感受到的快乐或者悲伤,趁着这段时间全都倒掉,你才能承接新的生活。
并且我们越是抗拒迷惘和颓废,它们的到访反而越加频繁,我更深刻得意识到,人生岁月中,积极主动乐观向上,头脑清醒目的明确才是偶尔,颓废摆烂萎靡不振才是偶尔,就像那句被人打趣说的话——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
我们普通人的一生可能或许真得没有那么大的意义和价值,把实现世界和平,宇宙振兴为己任的大目标,压在自己身上,好像有点可笑,这辈子过得平安顺遂,能够拥有三两个志同道合的好友,去看自己想看的风景,有自己的小小爱好,那也就足够了。
我不是要你摆烂,我只是觉得,该吃吃,该喝喝,有事别往心里搁,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想得太多而做得太少,做个简单纯粹的平凡人,也挺好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