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感觉’到‘理性’,回归主体,理性面对
“知识错觉”:是你觉得你知道了很多东西,但实际上这个知识的品质非常低,是不管用的。
现在,我们都处于每天的信息轰炸状态,似乎不看资讯就会错过了什么,但是,当你一天都沉浸于其中时,晚上睡觉之前,你会有一种今天似乎什么都没做的感觉,那不是错觉,我们也只是停留在一个又一个信息之前,对于我们来说,没有一点帮助且消耗着自己的时间。
读了一些书,写了一些字,当你越往深里学习,越会觉得吃力,从量变到质变,从没有方法到思考今天的主题要写什么,素材,整理,结构,你会越来越认真对待。
腊八刚过,有句谚语:过了腊八,就要过年。每一年,我们都会期待过年,虽然现在的过年,大家在谈论的时候总觉得没有小时候那么兴奋,吃的,穿的,大家也会在平时都有,但是,就是一种习俗,一种大家相聚在一起的氛围,也是一种家里人的期待,迎接新的开始,旧的一年的结束。
再过半个月,大家都会回到自己的家乡,和自己的亲人团聚。每到过年,总有些话题是躲不过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题要做,我们也只是看到了他人生活的冰山一角。
正如我们会有知识错觉的感觉,也会有知识焦虑的感觉,但是,我们仔细回想,我们装进去的那个知识在多大程度上是有用的呢?
没有实践,没有场景,所有的所学都只是你知道了,只有真正的应用在实践中,你体会过了,验证过了,最后,总结经验,直到成为自己的知识才是真的学到了。
任何一个看似简单的知识点,其实是一个庞大的知识网络,携带着一个你看不见的、隐形的、巨大的,而且边界很模糊的数据库。
为什么我们会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有一种感觉,明明这是常识,怎么他会不知道呢?或者,在我们看过太多的资讯时,形成了“回音室效应”,我们以为通过它可以让我们学习到更多,其实是把我们分割了,彼此的认知更不一样了,想要互相友好地沟通,就必须先要达成共识。
如何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需要自己去动脑,如何看待一个工具,需要自己去琢磨。
我们需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需要让自己成为主体,去把工具最大化,去获得自己想要的、需要的、想学习的知识,主动地去做,而不是被动地消耗,等待消耗着时间,消耗着精力。
从客体转变为主体,从他人转变为自己,做任何事情都需考虑周全,才会付诸实施,凡走过,必留下痕迹,不管是行为还是思维,都遵守这样一个规律。
把所有的错觉都打破,把感觉用心感受,然后理性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