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第9篇:《蒹葭:过程哲学的诗意展开》2020-03-09

2020-03-09  本文已影响0人  昔日从来

这篇文章登载于《中学语文教学》2011.03,作者:汤天勇

“过程哲学”的观点来自于怀特海;

1.怀特海:哲学是并且始终是一门艺术,哲学类似于诗,是为诗人的生动暗示找出一种常规表达的努力。

(《蒹葭》虽可云“最得风人深致”,但主人公追逐的坚韧与结果的渺茫更得后现代主义哲学之过程哲学得精髓)

2.怀特海:世界是一个过程。世界是由事件关系组成的,世界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多种因素缘起、显现的结果。

(主人公在诗人为其构织的一个上下求索的活动场域中寻找。追寻的世界不是孤立的,作者在诗意朦胧中为我们展示了构成这个追寻世界的元素构成。一是时间的变化,为追寻提供了线性延续的佐证。从“苍苍”到“萋萋”到“采采”;二是地域的转化,“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边,“在水之湄”在水草交接处,“在水之涘”在河水的岸边,地点的不断交替,必然是追寻足迹变更所致。三是追寻难度的变化,亦昭示了事件的过程行进性。在追寻者实际行动中,诗人分别从遥远漫长、上升爬坡及迂回曲折方面为困境加码,借以显示寻找的不间断性和坚毅执着的精神。追寻的行程在历时、共时及精神的三维结构中获得立体性的彰显。)

3.尼采:人之伟大在于其为桥梁,而不是目的。

海德格尔:我们并不是要追问这个或那个存在者,而是要追问存在者之存在。

在诗人的运思结构中,何人追寻、追寻何人、何地追寻及结果如何皆非“追问”的本质,追寻“本身的情形”才是意图之所在。

主人公不停歇地寻找,其怅然地过去、不倦地现在与期望地未来也在寻找地途中游离于生发与离散之间。

4.怀特海:存在地本质是在“是”的过程中“成为”,事物存在于过程中,表现为过程——从这个意义上又课成为过程思维。过程思维以为万有都有一个澄明、显现、由潜在到现实的转化过程,每一个存在者并非原本就是实有,而是可能的潜在的,是孕育了无数可能之“有”的“无”,它有无数可能的“是”,却又不现实的“是”。

对过程的追求,其目的是对结果之类意义的消解,只有过程构成了生活的现实或者哲学的世界。对象至于追寻者而言,只是一个可能或潜在的目标,随着过程意义的逐渐体现,对象的存在意义逐渐消退,直至成为一种精神的悬置。

抒情主人公的寻找只是处于潜在的或者说可能的状态。

无论是诗人通过起兴营造的七米悲怆的氛围,还是“伊人”“俨然”或“仿佛”的纯在,皆是诗人为执着寻找者制造的玄机,目的是见识出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之大悲凉。

5.怀特海:存在不只是现实的,更是逻辑的可能的。任何一个“有”都向无限的“无”敞开着,万事万物都以无限多样的趋势向未来开放。

过程应该是条射线,从追寻者的心端发射,直至无穷远,没有人知道过程的终点是什么。

对未来的追求来源于人的现实生存或者生活的需要,与我们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休戚相关,并且也是逻辑的,人类可以为追求目标科学计划,为每一步行动步骤做出切实的安排。

6.劳费德:所有有限的事件都被嵌入了这种超越之中,所有有限也被嵌入无限之中,有界的东西被无界的东西包围着。

7.宗白华:我们向往无穷的心,必须有所安顿,归返自我,成一回旋的节奏。我们的空间意识的象征不是埃及的直线甬道,不是希腊的立体雕像,也不是欧洲近代人的无尽空间,而是绸缪往复,遥望着一个目标的行程,我们的宇宙是时间率领着空间,因而成就了节奏化、音乐化了的“时空合一体”。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