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旅行畅玩会旅行·在路上

旅游!?你不能错过的古镇

2018-06-26  本文已影响538人  一叶知秋秋

傍晚,背着双肩包,慢悠悠走在霍童古镇上。

街边摆放着八仙糕的小摊围满了游客,忍不住凑近一看,听闻是纯手工制作,掏钱买下一包回去尝尝鲜。

然而,身边的摄影师前辈关心的是糕点什么时候制作,欲要将其记录下来。突然,雨淅沥沥地落下,前辈们淋着雨同商家沟通时间,我看着雨雾中的古镇,别有一番风味。

图片:陈秀容 摄

三人沿着屋檐走着,躲着雨,街边商家各司其职。

蒸笼制作店里,一位老先生正在凿凿篆篆,地上木屑成堆,黝黑的皮肤在昏暗的环境中,显得更加暗沉。与之交谈的过程,手上并未停歇,偶尔露出羞涩的笑容,摄影师们极力将这些瞬间记录。

图片:陈秀容 摄

然而,他的妻子似乎对此颇有怨言。来来往往的游客不计其数,多数都会被这些手工艺品吸引,拍照、合影,却少有人会购买。

在她看来,他的爱人是在浪费时间,老先生却莞尔一笑,摆手说没有什么。我心中暗想,糕点好带,礼盒、蒸笼还真不好携带,虽有心支持,却没办法下手。

摄影师们结束后,我便跟着他们往前走去,一家光饼店老板正用超大的“勺子”盛出饱满、圆润的光饼。作为宁德人,对于光饼并不是很陌生,从未想到可口的光饼是这样制作出来的,似乎贴在炉壁,烘烤好后,又一个个小心“挖”出。

图片:陈秀容 摄

看着圆滚滚的光饼从“大勺子”里掉落在簸箕上,忍不住买上几个尝尝。

店里,阿婆十分热情,看到摄影师的镜头,竟径自安排让爱人摆拍起来,如此一来,我便躲在一边偷懒,看着他们在店内忙忙碌碌。

一个光饼下肚,前辈们也已拍摄完毕。老先生和老太太挥手别过,他们站在几十平米有些简陋的小店门外,脸上洋溢着笑容,在这条古香古色的街道中闪闪发亮,忍不住拿出手机拍下这一幕。

获得感与幸福感是什么?或许就是,在你的身边有个人陪着你,与你尝尽生活的苦与甜,却依旧不悔,举手投足间的默契无人能及,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雨后,走在1700多米长的明清古街上,在纵横交错的小巷中穿梭,历史的演变,古民居分出青砖、木质结构及三合土墙三种外观。

门内,几位老人围坐在矮桌旁,一边交谈,一边摘折着茶叶,惬意、安详。

路过巷中的杂食店,一股肉香扑面而来,凑近一看,老板娘正在榨猪油,摄影师拿起相机拍摄着,记录老板娘娴熟的动作。

店外,五六位老人正坐在凳子上看着电视,他们的头顶上刚好悬挂着一排红灯笼,许是过年未拆留下的,在红灯笼的映衬下,老人们精神奕奕。

图片:叶

古街说长不长,四通八达,“霍童古镇”牌坊不远处,是一所小学。

我们漫步在古街上,瞎闹声从远处传来,一群小朋友背着书包向我们走来,摄影师抓拍着,而我看着这些无忧无虑的小朋友,想到那时候的自己。小时候,渴望着长大,长大后,又怀念小时候。

一群小朋友越走越近,有的害羞躲着镜头,有的笑着比着剪刀手,还有的装作镇定路过,看着这些小豆丁从身边经过,心情倍儿好。

图片:陈秀容 摄

古街上,传来一阵阵饭菜香,晚餐时间快到,我们也准备回酒店。

回程的途中,路过上午采访过的“仁记”剪刀铺,八十多岁的郑老先生正坐在店铺外的凳子上纳凉。老先生并不怎么听得懂普通话,但好像没有影响到我们与其交流。

剪刀铺是一间20平方米、没有任何标志的破旧木砖结构小屋。铺子里仍保留着传统小作坊的模式和器具,包括手拉风箱、简单堆砌的壁炉、布满灰尘的木质器械……

图片:陈秀容 摄

“仁记”剪刀已有200来年历史,以其耐用、锋利著名,因为是纯手工制作,所以,我们买下三把。

一把将近一百元,一天郑氏父子俩只能做四把,经济效益并不是特别好,所以,年轻人已不愿再学习,传过三代的“仁记”剪刀,现在面临无人传承的困境。走出铺里,感慨无限。

漫步霍童老街上,鳞次栉比的沿街店铺依稀可见古镇昔日的繁华与热闹,即使数百年的光景过去了,古民居依然焕发着明清时期的光彩。然而,传统技艺的传承,令人堪忧,而我们却无能无力。

四天的行程结束已有几天,工作之余,总会想起霍童古镇,忍不住将其记录下来,或许,下一次再次前去,又会是另一番感受···

文章属作者原创,转载请联系本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