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抚慰】没有同理心? 因为缺乏想象力——从《上帝从不眨眼》第
写在前面
《上帝从不眨眼》是一本畅销多年的励志书籍,书中的50条人生箴言早已流传世界各地并被印在各种物品上。然而,笔者并不敢保证它能像书皮封面所写“激发每个人内心潜在的力量,让无数人在艰难的时刻变得无畏和坚强”,因为每个人的艰难时刻都不尽相同,那样的时刻往往也来不及想起什么无畏坚强,更多的是默默忍耐,事后再慢慢“舔舐伤口”。
但这是一本仅仅看了前言,就会得到心灵抚慰的书。无关宗教信仰,只要你有一颗柔软的心,用心就能感受到本书所蕴含的巨大的爱。相信已经有许多人都已经看过这本书,本书共五十课,笔者仅挑出自身有不同感触的五课,分五次进行分享,希望在这喧嚣的世界里能给疲惫不安稳的心灵带来一点抚慰。
注:本文引用原文均来自于《上帝从不眨眼》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发行,2010年7月第1版。[美] 雷吉娜·布瑞特
正文分割线生活是最糟糕的朋友,生活也是最好的老师,琐事消磨生活,琐事亦成就生活。
当你劳累一天下班开车回家的时候却遇上了胡乱穿行的车辆时,是否能够理解或许对方也如你一般饥肠辘辘焦急在回家的路上,他或她只是比你有着更加急切的心情而忘了交通规则。
当你在餐馆享受一天中难得的晚餐时光时,是否能够理解那个态度不好的餐厅服务人员,他或她比你工作时间还长,他或她已经忍受了一天的各色要求心情越来越差,那并不是针对你。
当你终于可以拖着疲惫的身体上床准备睡觉却突然接到了上司或者下属来讨论工作的电话时,是否能够接受他人的选择与自己不同,有人把事业当人生而有些人把人生当事业。
这样的理解,是一种能力。这样的处理和对待不是什么好脾气或者好心态,也不需要转变什么思维模式。一个人无法理解或者接受他人的行为与自己不同,甚至因此而引发种种负面情绪,是因为他或她无法想象他人的处境,更谈不上能产生同理心,这是其缺乏想象力的表现。
人生事件归根结底不过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过程中势必涉及到信息的传递,多重信号在传递中势必经过几次转译。许多人无法理解他人,并不是逻辑思维能力不足,而是想象力欠缺,转译的过程中,最后一道环节就是想象出与自己不同的人是处于怎样的环境(环境泛指各种因素)。确切说是其自身想象的功能性欠缺,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信号在头脑中的转化率被自动降低,从而造成与他人关联的弱化。
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中,无论是一面之缘还是终生牵绊,最初都会先经历一个判断的过程,区别只在于判断的人是否意识到自己在判断。而所谓判断,就是在脑中用过去的已知信息来想象出当下或者未来的情况的过程。然而,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无论在自己眼中对方给了怎样一个信号,无论在自己眼中的事实是什么,我们都无法从上帝视角去判断,也就是无法真正由过去的已知信息中得出准确的关于现在或者未来的肯定答案。每件事情发生在每个人身上都是极其个人化,没有人可以代替。因为你不知道他人的全部,根本无法准确判断他人,甚至即使你们可以是同生同长的双胞胎兄弟且每天每时每刻都形影不离,你仍然不知道对方经过了怎样的心路历程。理解他人,大多需要靠想象力去补充这种空白,用想象力去填充自己没有经历过但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感受,这样才能产生同理心,即理解他人的处境。理解了他人的处境,就不会心生埋怨或者怪罪那些让自己感到“不舒服”的人。而那些无法理解他人或者只能理解与自己有相同经历的人,则缺乏想象力。
这是一个能力问题,所以不必指责谁。“能力”一词意味着可以培养,可以提高,可以改变,能力仅仅是能力而已,不牵扯到任何道德或者情感问题。所以当一件事情发生,特别是一件被预先判定为对自己不好的事情发生,那么如何去理解它,如何去重新看待它,就由你的想象力决定。提高自己的想象力,提高理解他人的能力,不是为了他人,而是为了自己。
最后笔者想说,谁又敢说自己有绝对的理解能力。当我们感到不被理解而沮丧时,能够给出的最好想法是能够明了:那不过是对方缺乏想象力的缘故,从而放下;当我们遇到那些已经被预先判断为负面且无论如何也无法理解想象的事情时,能给自己做出的最好选择是:我不知道,但我决定不让它影响我的情绪。
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