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励志,不必苦情,考研胜在事外功夫
又是一年考研季,各大高校里的考研狗狗们,是不是每天都在早起占座,拼命背书,昏天暗地的复习中度过呢?
看着学生们这样拼,我也想起了自己当年考研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大三暑假,我同时报了英语和数学两个班,白天在北航,晚上骑车赶去中央财经,很多时候饭都顾不上吃。一个暑假下来,我瘦了十几斤。
临考前的一个月,同学在宿舍里打着游戏,我在楼道里背着政治。
人的精神力量有时候真的很强大,连自己都无法想像。春秋冬夏,酸甜苦辣,只要心中有了意念,苦也变成了甜。
人为什么会变得励志?放弃慵懒的生活,像苦行僧一样勤奋、刻苦、自律。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一条,也是容易被大家忽略的一条,就是有大利可图。如果一个机会能够让原来平庸沉闷的人生得以反转,或者能登上更高层次的平台施展抱负,总会有很多人因此而荷尔蒙激增。
考研就是这样。
然而从毕业到今天的十年里,我站在更高的人生维度无数次地反思和审视过去的学习经历,深深觉得当初的励志对考研实则没什么大用。
能不能考上,能考上什么样的学校或专业,这些很大程度上在你准备考研之前就已经注定。
01 功夫在事外
很多人把考研当作第二次高考,又一个能重写命运的机会。
可惜,时过境迁,高校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是两套完全不同的体系,两种完全不同的培养目的。你梦寐以求的改变命运,只是幻念中带着不舍。
与本科教育的基础性、通识性相比,高校招收研究生是为了给科研培养生力军,主导权在各个科研机构,也就是院系和实验室。
实验室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地方,不是你的命运更改器。
国家扩招研究生,不管是出于缓解就业还是其他的目的,都改变不了这个属性。
有人会反对,哪有那么神圣,大部分的研究生,混两三年后不也毕业找工作去了吗?现象确实如此,但具体到实验室负责的导师,他们多招几个人,只是为了从中选出最优秀的苗子。也就是说,招研究生的标准,当然不包括保研推研的,除了考研分数这个门槛,注重的是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科研能力。
为什么老师偏向招本校的学生?近水楼台先得月。本校生在大学期间上课和课程实践的时候就能跟导师提前接触,如果展现出了过人的能力,当然就成为导师优先招募的对象。
所以,为什么跨校、跨专业考研难度很大,原因就在这里。
反过来想,如果想考研成功,光有分数是不够的。
专业基础知识很重要。
比如计算机系的专业基础课就有微机原理、操作系统、数据结构和算法等。考研复试的时候,会考核这一部分知识,如果学生露了怯,再加上关系不硬,被刷的可能性就很大了,高分也不是挡箭牌啊。当然,我说的关系不是指那种不正当关系,外校学生相对于本校的,关系自然不够硬。
所以说,考研只是个功到自然成的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在专业上的功夫。
从大一开始,就要打好基础,从外围的基本功开始学起,比如高等数学、机械制图、编程语言等等。
我听说不少地方的同学走上了一个误区。有些地方上的学校颇有考研传统,每年都有好几个考400分以上的学生。他们一进大学,还延续着高三的节奏,把大学过成了高四、高五。一切为了考研而战!
然而他们忽视了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最后学成了除了考研四门,其他啥都不会的偏才。
我不反对有的人把他们的做法歌颂为改变命运的励志典范。
可惜你未来的导师不是《感动中国》节目组的评委,不会那么轻易就被你的苦逼励志故事所感动。
别忘了研究生招生,初衷是什么,目的是什么。你没有专业基础,又缺乏科研能力,老师为什么要招你?
缺乏理性规划,一厢情愿的努力并不能改变命运。
那么研究生正确的开启方式,不得不说,要在事外下功夫。
千万不要忽视动手实践的机会,比如工科的数字电路、模拟电路这两门基础课,都有大量的实验课。这既能学以致用、锻炼能力,也是充分与老师沟通交流的好机会。
你以为负责实验课的老师都是打杂的小喽啰?错了,他们都是有组织的,一般都是某个实验室的老师。虽然他们也是跟着大boss打杂的,但给你当导师和领路人,足够了。
在实验中展现自己的天赋,找机会与老师建立深入的联系,甚至能在毕业设计时参与实验室的项目,这不但对考研选方向,对自己的未来都大有裨益。
研究生选专业和本科选专业相比,更加具体和细化。很多学生考研时很盲目,听说哪个专业好就业,一拍脑袋就报考。真正等进了实验室才知道,一个实验室分很多方向,导师手上的资源也不同。有的学生读了两年书,没参与过什么重要项目,找工作时就很吃亏,到时候叫苦不迭。
没办法,你找工作时流的泪,就是当初选专业时脑子里进的水。
说了这么多,只想告诉你,考研确实能改变你的命运,但你得正确操作,而不是一厢情愿。否则,过得了考试,过不了复试,侥幸进去了,也是从由你玩四年(university)变成由你再玩两年,耽误青春,浪费天赋。
02 要感性,更要理性
看完我为你们揭示的考研真相,你还觉得励志有用吗?
你觉得你很伟大,很坚强,每天在亢奋中度过,忍着冷眼与嘲笑,起早贪黑地拼搏。
你用热血的口号把自己逼进命悬一线的悲情,考上了就飞黄腾达,考不上则万劫不复。
然而这只是你给自己强行加上的内心苦情戏。
且不说大学毕业生的未来很广阔,考上的和考不上的,命运并没有那么悬殊。单就考研而言,想通过半年的复习让自己的水平从200分涨到400分,实在是妄想。
能考上研的人,他们已经有了350分的水平,然后再系统地复习一下,让自己正常发挥出来。你所要做的,是平时就努力,让自己至少有300分的水平,后来的复习也就没那么被动。
励志有必要,但要小心励志把你带偏,忽视了原本应该重视的东西。励志之于考研,犹如一罐红牛,只能在你困了累了的时候提提神。但红牛不是神油,不能让你变得力大无比,甚至超自然。
考研是一个理性规划、长期努力,最后水到渠成的成功过程,千万别以为只是最后半年的苦逼复习。
03 苦中有乐
还是那个问题,人为什么会变得励志,除了因为有利益,还会因为有乐趣。你之所以努力,是因为所从事的虽然很艰苦,但能给你带来比艰苦更大的快乐。
这也是我想给出的第二个建议,寻找学习中的快乐。
把苦逼的复习过程变成一个逐步成就自己的快乐学习过程,发现学习中进步的快乐。
我考研英语成绩过了免修线,也就是后来比其他同学少修一门英语课。其实我的英语天赋并不高,六级考了三次才勉强过。真正改变我英语学习的,与考研无关,而是报了新东方的新概念4之后。
新概念英语是一套长盛不衰的经典英语学习教材。当时教课的是新东方的王牌教师蒋军虎。蒋老师说,他以前一直在教新概念3,后来学校让他教4,他坦言内心非常忐忑,担心难以胜任。在他看来,新概念4的内容博大精深,每一句课文都能讲出很多知识点。一本连新东方最好的老师都不敢接手的教材,是不是该好好学学?
只要学好了新概念4,以后六级、考研,甚至G托都不在话下。
的确,从那以后,我不但对英语长难句的构成了如指掌,而且还领略了英语之美。原来之前我的遣词造句那样贫乏,原来英语的用词和组句可以这么优美。
我除了熟读新概念4,还把新概念3的很多名章通篇背诵,到了考研英语的作文时,就真正感觉到了下笔如有神的境界,每句话的起势、收尾、用词都找到了章法。
所以呢,还是那句话,功夫在事外。
不要单纯为了考研而去复习英语,平时就该多下功夫。
比如可以报一些名师授课的辅导班,多学学英语基础知识,比如新概念,而不是传授应试技巧的考研班、四六级班。让名师给你指路,打通你的学习思维。当然,应试技巧也要学一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学习中找到兴趣,英语是这样,数学、专业课也可以。
04 方法致胜
考研当然是考智慧,智慧不但要用到复习,也要用到寻找方法上。
我有一些比较实用的建议。
数学,题在精而不在多。报班的必要不大,多钻研真题,把最近十年考研的题反复练习,同一道题多次复盘。找方法剩过题海战术。
政治,要背书,但不只是死记硬背。政治课也是一个把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过程,我也不建议报班,但平时一定要多做练习题,反复熟悉每个知识点的应用。无论毛论、邓论,每个理论的提出都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所以了解一定的历史,对学好政治也有帮助。
当然,最后的押题班比较重要,一般混迹考研辅导的老师,对于命题方向和趋势还是有心得的。
如果考研是一个过程,那么这个过程不是大四上学期半年,而应该是整个大学四年的学习。
考研,其实是对四年学习成果的检验。同时,也是对学生心智的检验。你要报什么专业,选哪个方向,甚至具体到选哪个导师,很大程度上都影响着未来的命运。
真实让你改变命运的,不是研究生这个学历,而是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所掌握的知识、技术和思维方式。
明确目标,夯实基础,认真准备,考研成功就不在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