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你自己(转载)
以下文章来自于微博@崔庆龙_
小时候常常羡慕那些出现在电视机里的人,后来见到并接触了一些这样的人,慢慢知晓ta们的世界里也包含着和普通人在本质上相同的痛苦。
我想起张朝阳曾经在接受杨澜采访时说:“我是真的什么都有,但是我居然这么痛苦”。他很多年都处在难以摆脱的抑郁中。
记得网易创始人丁磊也说过:“财富带给我的快乐只有百分之5,甚至不到”。在这个语境下,我也完全相信Jack Ma那句:“我这辈子最后悔的事情就是创建了Alibaba……我觉得最幸福的人是那些月薪两三万的人”。
怎样的人生才值得一过?从体验的角度来讲,这句话可以等同于,怎样的人生,才能把最真实的愉悦不断复现,而又能够规避掉不必要的痛苦。我想那一定是和一个人内心最深处的某些东西高度相关的,ta发起的所有行动都必然忠于那个部分。
我想起小时候最快乐的那些时光,用现在的心智去审视,它们浑然天成,根本不需要再为何谓快乐这件事投入任何思考,孩童天生就知道如何去找乐子。
但在孩子长大的过程里,ta的世界里就不再只是ta自己,ta的快乐原则会在弗洛伊德所说的名为现实原则的规训下,慢慢成为一个懂得如何自我约束的人,它们开始被压抑。
但我觉得这并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是将价值条件化,就像自恋型人格必须要在所有快乐之事上兼顾一个卑微在泥土里,也凌驾在所有人之上的尊严。就像一个讨好型人格必须要在他人被满足的安全角落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点点剩余价值。
在温尼科特那里,一个人会分裂出一个假自体去代理人生;在科胡特的视角中,那个人的自恋被外部挟持,成为狂热却干瘪的防御结构,防御的对象包括真实自我。
哪怕是大多数普通人,也会为一个纯粹的体验附加足够多的条件,它就像憨山大师所说的火驰不返的心灵迷失。
真正的快乐建立在去条件化的满足中。而一个人在社会化的过程里,会不断将快乐复杂化,不断将它条件化。用巴普洛夫的理论去看,我们的体验呼应的不再是对象本身,而是条件刺激。这是一种对于体验的解构和异化,就像我们想要体验某种东西,必须先拥有另一样,甚至要先满足其他人的期待才可以。朋友圈里的美食和美景有时候取悦的是他人的欲望,然后才被我们所欲望。
成为你自己,这句话如此简单,践行起来却又如此困难,因为它会将人置入与周遭环境的冲突里,置入违背他人期待的不安中。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常常需要先走一段弯路,拥有过很多,才能够触及那些无需拥有什么,就能被体验的满足。我认为智慧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成立的,当一个孩子变成大人的过程里,难得的是再次复归于那份纯粹,而痛苦和迷失,对很多人来说就是那条必然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