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通读》

2021-01-05  本文已影响0人  大倩倩_d737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孔子说:君子广泛涉猎文献典籍的学习,并能以礼制来加以约束规范,也就不会违背大道了。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孔子去见卫国得宠的国君夫人南子,子路为此很不高兴。孔子发誓说:如果我做了错事,上天厌弃我吧,上天厌弃我吧!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孔子说:中庸作为道德,是最高级的了。在当下的人里,已很少见到了。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矣。”子贡问道:如果有人能广泛地给人民恩惠,又能够救助大众,怎么样呢?做到这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吧?孔子说:何止于仁德?这简直就是圣德了,连尧舜尚且都难以做到。一个仁者,自己要站得住,也要让别人站得住;自己要行得通,也要让别人行得通。能够就身边切近的事情做起,这就是仁的方法。

在学习上孔子认为既要有古典文献、书本知识的大量学习,泛观博览;又能在实际生活中亲身践行,视听言动合乎礼义,两手都要硬,这才是全面发展。否则就落入“器”的格局。

而孔子提倡的“中庸”就是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用正确的方法,做对了应该做的正确又平常的事情。用现代人的话来说,应该就是把握那个“临界点”。

仁和圣的区别是什么?孔子说,仁是向内的,求诸自己的学问,是一种志向、素养和能力。当仁义之德有机会在一个好的平台上施展时,那就像江海奔腾,汩(gǔ)汩不绝,遍及天下。这就是“圣”,圣是比仁更高的标准。

人能做到的是什么呢?是培养、扩充仁德的心,自己要站得住,也要让别人站得住;自己要行得通,也要让别人行得通;在现有的条件下去积极地实践仁义道德,教育民众,改变社会。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夫子几千年前已经说过这样的话,也是我们现代人所说的“互利,共赢”。在为人处事上,坚持这样的原则很不易。往往与个人利益相关的,利益不均,很容易崩盘。本来是朋友的人,在做生意的过程中就翻脸了,不再来往。私心不敢验证,如果硬要与朋友牵涉利益关系。就用共同遵守的规则去避免。一个成功的系统和立德立信的人,是符合这个原则的,可以做成人之美事。

对于中庸的解读,孔子说的是,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跟我们现在的理解完全不同。孔夫子说的是一个更高的境界,只有智慧通达之人,才能有这样的刚刚好的状态。我就不奢求了现在,希望60 岁可以达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