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赖公有人格,英雄无命亦天心!
蔡艮寅,字松坡,出生于湖南省宝庆府邵阳县一个贫寒的农家,一位标准的湘西子弟。
做裁缝的父亲给他取这个名字别有用心:“艮”为八卦之一,代表山,正迎合其字“松坡”;而“寅”属十二地支,属虎,历史上如唐寅(伯虎)、曹寅(雪芹)等很多名人都喜欢取这个名字。父亲的意思,是希望自己的儿子既能像乳虎一般茁壮成长、虎虎生威,又能像两位前人一样才高八斗、文采风流。
蔡艮寅天资聪颖,没有让父亲失望:他6岁入私塾开蒙读书,10岁即能作八股文;12岁拜宿儒樊锥为师学习经义、八股。光绪二十一年(1895)四月的院试中,未满十四岁的蔡艮寅的文章让前来考察学子的湖南学政江标啧啧称奇,当场补为“县学生”,相当于取得秀才资格。同年年底岁试,蔡艮寅再创佳绩,名列一等。
如果能够一直这样苦读下去,也许年轻的蔡艮寅可以成为清朝有史以来最年轻的状元;但是,1895年,两个人的出现,让他的思想和命运由此而改变。虽然这种改变未必和父亲当初所设想的一样,但是这样的路,属于他自己选择的,自己认定的正确道路。
这两个人,一个叫梁启超,一个叫唐才常。
年仅十五岁的蔡艮寅是在去长沙实务学堂认识这两个人的。梁启超应该不用多说,至于唐才常,他是谭嗣同的至交好友。谭嗣同就义之后,唐才常发誓要继续沿着好友没有走完的路走下去,最终也不幸牺牲在救国救民的康庄大道上。
有这样两位良师教导,蔡艮寅未来的人生道路将如何选择,不问可知。
光绪二十六年(1900),蔡艮寅跟随恩师唐才常在上海秘密组织自立军,筹划反清起义;由于准备过程中遇到问题,起义计划泄露,自任自立军总司令的唐才常不幸被捕,慷慨就义。
年轻的蔡艮寅在逃脱虎口之后,恩师的鲜血使他夜不能寐,随即立志要流血救国,继续追随恩师的未竟之路,推翻腐朽的统治。
那天起,他给自己改了一个象征着刀锋剑刃的名字:蔡锷!
以掌中三尺长剑,还世间清明太平!
蔡锷再赴日本,入成武学校及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先进的军事理念。四年后,当腐朽的清廷意识到自己在军事武器和制度等方面的落后、准备全面进行军事改革时,蔡锷回到了祖国,先后在江西、湖南、广西等新军学堂担任教官、总办。
此时的蔡锷,年轻有为、举止潇洒,腰挎长刀、扬鞭跃马,威武的风姿引得学生们纷纷称道,称其为“人中吕布”。
1911年7月,蔡锷被任命为云南陆军第19镇第37协协统,这个仿自日军编制的官职,相当于日军的旅团长;29岁的蔡锷终于有了足够的权力和空间来改造和训练自己的队伍。
同年9月,武昌起义爆发,蔡锷同唐继尧等革命派人士举兵响应,夺取云贵政权;11月1日,成立“大中华云南军都督府”,威望极高的蔡锷被拥戴为云南都督。
中华民国成立后,蔡锷认为“军人干政”乃是时弊,为以身作则,遂接受大总统袁世凯的邀请到北京陆军部任职,期待能够在这位“才干卓越、经验老到”的强力人物手下、为新政权做一番事业和贡献。
但是,不久之后,蔡锷就看清了袁的嘴脸和野心,特别是在袁为了“复辟”签订《二十一条》之后,他明白袁世凯已经走火入魔,此贼不除、国将不国!
当时的蔡锷,因为为人正直,兼又才干、威望极高,早已经引起了袁世凯的严加防范,甚至处于一种被软禁的状态;为此,他秘密通过同在北京的恩师梁启超的帮助,辗转经天津、越南回到云南。
1915年12月25日、袁世凯“登基”前一个星期,蔡锷与唐继尧等人宣布云南独立,同时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
护国军由蔡锷人第一军总司令,共8000人,主攻方向为四川;李烈钧任第二军总司令,率军由滇南经百色入粤;唐继尧任都督,兼第三军总司令,坐镇后方。
与蔡锷对垒的,是北洋军第二路军司令张敬尧。此人虽心狠手辣,但是军事才能却和蔡锷相差千里,他带领着八万号称精锐的北洋部队,只能勉强同前后扩军至不足两万的蔡锷部打了个平手。
虽然护国军由于兵力和后勤补给的原因,并没有实现先前制定的会师武汉的战略意图,但是在四川牵制了袁世凯大量兵力,使其眼睁睁看着全国护国运动的此起彼伏而无可奈何,最终在一片骂声中灰溜溜地结束了这场复辟闹剧。
护国战争结束后,蔡锷曾任四川督军兼省长。这个时候,他为了革命救国而一拖再拖的咽部旧疾愈发严重,不得不远去日本治疗。
1916年11月8日,因医治无效,年仅34岁的蔡锷逝世于日本福冈,一代将星就此陨落他乡!
当蔡锷的灵柩运回上海时,“执绋万人、举国摧痛”!
孙中山先生送挽联哀悼:“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将其比作东汉的班超和马援。
1917年,4月12日,蔡锷被以国葬礼葬于长沙岳麓山白鹤泉左后方山上,占地面积1620平方米,成为享受民国国葬待遇的第一人。
蔡锷的精彩、短暂一生,深受梁启超、唐才常的教导启发,立志以武力救国救民于水火。他一生光明磊落,不贪财、不恋权,“对责任,丝毫不肯放松”,在那个有枪便是王的乱世中,是一位罕见的不当军阀、不谋私利的真正军人。
对此,他的莫逆之交陶菊隐先生称赞道:“自民国以来,武人解兵柄,棠爱犹存者,蔡松坡一人也。”
除了在推翻清廷和袁世凯的斗争中的卓越贡献,推崇湘籍前辈曾国藩、胡林翼的治兵思路,蔡锷在治军之余,还编纂了《曾胡治兵语录》;这本教材,在后来被蒋介石纳入了黄埔军校的管理教材,对该校的军事人才培养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袁世凯的陆军部任职时,鉴于西南边境的紧张形势,蔡锷早早预料到危机,执笔拟定了对当时极有战略价值的《西南五省边防计划》呼吁中央尽快落实、以保国土;只可惜袁世凯忙着镇压反对党人、聚拢权力,一心为侵吞革命果实和复辟登基做准备,对于国防置之不理,未予采纳。
蔡锷一心为国,才导致咽部的疾病一拖再拖,终于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在自己期盼的胜利降临之际,他却已经病入膏肓,令人惋惜!
这位拔剑南山、顶天立地的少年英雄去世的消息传来,让对他深为赏识的老师梁启超悲痛欲绝,梁在挽联中这样写道:
国民赖公有人格,英雄无命亦天心!
直至六年后,梁启超在讲演中仍沉痛呼唤:“不死的蔡公啊!请你把你的精神化作百千万亿化身,永远驻在我们的青年心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