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IT從業人員如此之多,為什麼沒有流行世界的核心技術呢?例如,
工业革命与文艺复兴
18世紀中葉,英國人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後,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隨後傳播到英格蘭到整個歐洲大陸,19世紀傳播到北美地區。工業革命的基礎,是物理和化學在實踐中的應用,西方世界把握和放大了這兩門學科的閃光,成就了工業革命的輝煌,也為自己的國家帶來了繁榮富強。
如果說工業革命是一次生產力解放的大洗禮,那麼文藝復興和啓蒙運動便是孕育的土壤。思想的解放,科技的進步都得益於14—16世紀的那一場文化盛宴。在經歷了徹底的黑暗和腐朽的中世紀,歐洲的科學民主自由觀念深入人心。那是一場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變革,一個個先驅為了真理殞身折命。這種悄無聲息,靜水流深的文化影響是不能用言語來表達的。
近代中国百年屈辱史
而中國受儒家思想約束,重視八股文僵化了人們的思想,束縛了前進的腳步,導致與工業革命插肩而過,國家漩入了落後貧困愚味的地步,成了虛弱無力的巨人,最後任人宰割國家千瘡百孔民不聊生,留下的一部百年近代中國血淚辛酸史。
下一個百年,將是中華民族拼搏進取努力奮鬥,復興強大的百年。
计算机简史
英國科學家阿蘭.圖靈在1937年首次提出通用計算設備構想,1944——1945年期間,美國科學家馮.諾依曼提出現代計算結構模型。
1950年,第一台現代計算機EDVAC誕生於賓夕法尼亞大學。到今天為止,計算機經歷了5代發展:真空管計算機、晶體管計算機、集成電路計算機、個人計算機和智能手機,它們均誕生於美國。
世界上第一部智能手機既不是出自蘋果,也不是出自諾基亞,而是藍色巨人,產品名為IBM Simon,意外不意外?IBM Simon誕生於1993年,由IBM與BellSouth合作製造。
迄今為止,計算機編程語言分為機器語言(由0和1組成)、匯編語言和高級語言,基本都由美國人發明。
看到這裡,有人難免會問,這麼多好處都被英美帝國撈了,他們運氣好到爆啊!
真不是運氣好這麼簡單,因為現代計算機的所有成就建立在現代數學、物理學和化學的基礎之上,這三大學科的科技樹又是西方點亮的。
結果就是英語編程語言佔盡先發優勢,比中文編程語言早出現至少20年時間(最早的中文編程語言是上世紀七十年代的DOS環境下的編程語言),當英語編程語言已經成熟時,中文編程語言剛剛萌芽,所以追趕起來非常困難。編程語言需要從最底層的芯片設計開始入手,從CPU的指令集開始就按照中文邏輯去設計,只有最底層的驅動代碼庫是按照中文邏輯設計,進而才有可能使用其他的編程語言設計程序。
然而芯片設計的底層標準是西方確定的,這個我們現在沒辦法推倒重來,只能適應。
要開發中文編程環境必須從最基礎的機器碼開始,從芯片設計階段就要適應中文的語言邏輯才行。
中國當下的IT生態是,框架和類庫的普遍流行,能深研底層的人越來越少,大家都是拿來即用。這就導致雖然目前中國的IT從業人員非常非常多,但是90%是在從事複製黏貼類的工作。
技術類的都需要時間積累,現在國內主要是在應用級別的開發取得了突破,但在核心技術領域明顯的準備不足,就拿編程語言來講,現在主流的編程語言是英語為主線,國內很多人喊著既然有幾百萬的程序員自己開發一個編程語言還不是很簡單的事情,就單純的技術實現來講國內程序員有能力打造一種編程語言,但問題是做出來了是不是有人願意來使用,國內程序員還在圍繞著國外成熟的編程語言在展開應用級開發,任何一種編程語言的產生是需要解決當前問題。
國內大部分的軟件公司主要還是應用級開發,更加直接點屬於解決溫飽的階段,絕大部分軟件公司還處於這種階段,所以先把基礎打好再去考慮更加高大上的層次,不是因為人多勢眾就應該有編程語言生態或者軟件核心技術,任何東西的成熟都需要時間,照著這種勢頭發展下去中國擁有自主的編程語言等軟件核心技術是時間問題。
需要更多像華為一樣的企業,堅持自主研發的方向,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後在很多方面都開始慢慢展示出實力,現在國內企業主要從事應用級的開發比較多,真正在核心技術上的突破下的功夫明顯不夠,一個科技企業真正要強大,靠的是強大的技術實力。
未來如果中國研發出來量子計算機,就能夠完全顛覆現有計算機系統。現在真正的核心應該是機器算法、人工智能、量子通信,一切都是完全顛覆現有IT技術,移動互聯網後的下一代IT技術出現前具備技術條件,要引領未來科技,否則在現有技術上的任何研發都走的是市場化道路(所謂,首先是技術創造出業務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