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一句」久困于穷,冀以小康
周一早晨的会议,一向都是昏昏沉沉的。三伏天到来的炎热,扑面而来的热流,始终没法让小米定静入凉。小米只好打开新闻软件,继续自学文章。
今日又看到一篇文章,是小米最喜欢的一个作者的文章。其中引用的一句诗词,让小米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作者引来阐释“小康”的由来。
为何又要全国建成小康社会,又要提倡勤俭节约?小康是生活不愁了,物质丰富了。但勤俭却是一种精神,一种传统。
“勤俭”二字,“勤”好说,勤劳,勤奋。是自古以来的主旋律。而“俭”与奢相对。那怎样才叫奢?怎样又是俭呢?
俭是要节省,奢是要浪费。若是穷,哪里还有俭呢?连最起码的物质需求,都是保障不了的。只有物质丰富了,剩余了,才需要俭。
可以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可以从小康奔向富足,但是对于物质资源,不管多有购买能力,都是可以节省取用的。没有一样东西,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小米想起了小时候,跟外婆在地里拾稻穗的情景。外婆佝偻着背,整个人呈A字形,从两腿间就能看到她花白的头发。
她是穷怕了,困久了。
丈夫在公共食堂饿死的,撇下了她一个人,四个儿女。
虽然后来过上了好的生活,但是她依然去田间拾稻穗,去路边捡垃圾。鱼肉放在柜子里舍不得吃,最后烂了臭了还舍不得扔,又继续用开水烫一烫,用火熏一熏就吃了。
小米小时候几乎很少去外婆家吃饭,但是她喜欢帮外婆捡柴火,也帮她生火煮饭,但饭菜很少吃,搞多了她舍不得,又吃剩下的,关键是不好吃。
外婆后来一直都有胃病,都是早年饿出来,晚年又省出来的。现在依然有很多老人,都有极度节省的习惯。
小米一直记得姨娘。她现在七十多了,外婆的四个儿女,也只剩下了她。刚生完大女儿的时候,实在是没有人可以帮忙。
小米月子里回到长沙,便请了姨娘过来照看。姨娘带了她存了很多年的马头肥皂。小米小时候见过,后来读书创业,几乎没有见过了。
买的洗衣液,洗尿布没有用,香皂也洗不干净,但唯独姨娘带的这个肥皂有用。
虽然抹上去黄黄的,跟粑粑的颜色一样,但是抹一抹,洗一洗,搓一搓,再用自来水漂一下,白纱尿布立马又是干干净净了。
她每次都是抹一点,搓一点,用完了,就把肥皂立起来,滤干水,不像小米有时候,随便香皂泡在肥皂盒里。
取用纸巾的习惯也是因为得到了姨娘的认可。她说在家里看着儿子媳妇孙子孙女,上厕所一扯就是一把,她看着很心疼,又无可奈何。
这些细节一直铭刻在小米脑海里,也影响了她的生活习惯。
孩子们从小开始,小米就在教她们,上厕所厚纸用两截,薄纸用三截,不要跟扯哈达式的。孩子们也都记住了。总之,生活中的东西,都要取之有度。
如今全民皆已小康了,而不是“冀以”了。小米甚至过上了富足的生活。随手可得的物质条件,让小米有时候都觉得做梦一样的。
小时候她也穷过,那时候想买点零食,想买个夹子,得跟爸爸妈妈熬很久,甚至有一次想要几分钱,买根香蕉冰棒,都差点被爸爸打死。
所以如今孩子们想要什么,小米随时都能满足,心里觉得真是“此一时彼一时”。但也尽量提醒自己,要延迟满足,不能让孩子们养成大手大脚的习惯。
何其有幸,生于盛世。小米心内感恩难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