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胜晁错董仲舒,却33岁抑郁而终,几人能领会他的《过秦论》

汉文帝刘恒的皇位可以说是捡来的。陈平、周勃、灌婴这些老臣联手扳倒了吕后势力,那么归政于谁呢?周勃和灌婴等老臣公议推举刘恒为新君,代王刘恒可以说籍籍无名,他深感意外,准备拒绝,中尉宋昌却坚称不必过虑,刘恒不得已求卜问卦,结果大吉。成行后的刘恒依然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原因在于,刘恒长期远离汉王朝权力中心,对这些老臣和各路诸侯既无恩,也无威,在朝廷里毫无根基,进京登基犹如深入虎穴,火中取栗。
坐上皇位的汉文帝毫无安全感,马上任命自己带来的心腹宋昌为卫将军负责守卫皇宫,张武为郎中令负责卫戍京城。正是在这种危机四伏的情况下,贾谊进入了汉文帝的视野,并马上被聘为博士,时年只有21岁,是朝中最年轻的博士,次年即被汉文帝任命为太中大夫,从四品高官。
汉文帝对贾谊十分欣赏,年轻的贾谊不负期望,给汉文帝献上了许多政策建议,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过秦论》,《过秦论》是一篇论述秦王朝过失的政论文,贾谊的政治主张在《治安策》、《论定制度兴礼乐疏》和《论积贮疏》等文章里更专门、直接、详细的阐述,相比之下《过秦论》显得迂回含蓄,难怪钱钟书先生的说:“贾生此文,犯了词肥意瘠之病。”我猜测这是贾谊和汉文帝初交时的作品。后世所以推崇《过秦论》,更多地源于作品的文学性,全文文采斐然,气势如虹。其次是选材好,专业论文难免枯燥乏味,选取秦王朝的历史这一大家耳熟能详的题材作为载体,读起来更生动。文章表面上是谈论秦王朝的过失,其实件件针对西汉的现实政治。
《过秦论》分三部分,分别叙述了从秦孝公到秦始皇、秦二世以及秦王子婴的演变历史及其功过,结构上的时间特征非常明显,实际上是从不同的侧面给汉文帝提出政策建议。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贾谊到底说了什么。

01进取阶段方针正确,秦所以兴
秦国地处关外偏僻之地,它的发展壮大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可贾谊起笔就说,秦孝公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拱手!多么轻而易举。为什么?贾谊说,因为方针路线正确,启用商鞅实施变法,建立法制,发展经济,加强战备,分化敌人。一下子就把方针路线的重要性凸显了出来。
接着,秦惠文、秦武王和秦昭襄王继承了秦孝公既定的国家战略,贾谊形容为“国家无事”,却进一步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国力大增。四君子纵然贤明,六国英才灿烂荟萃,九国之师百万之众,都阻止不了秦国的扩张步伐,因为秦国专心办好自己的事。
02守成时期不改方针,秦所以亡
到了秦始皇,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北却匈奴七百余里,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但始皇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为秦的灭亡埋下祸根。
秦始皇死后,陈胜只是一个氓隶迁徙之徒,非贤非富,手下只有数百疲敝之卒,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群起而应,秦王朝就这样灭亡了。一个无权无势的无名之辈就把强大的秦国毁了。强大的六国奈我秦何,弱小的陈胜却动摇了大秦的根基。何止于此呢?因为秦国在守成之时,不施行仁义,仍然坚持创业时的苛政酷法!秦灭周祀,一统海内,天下民心所向,但庶民苦乱久矣,渴望安宁。这时应该顺应民心,通权达变,可秦王依然采取攻取之诈力之术,那么灭亡是必然的。
贾谊没有就具体政策展开分析认证,只是通过叙述秦国从秦孝公开始至灭亡的历史,采用对比的手法,得出秦之所以兴,又何以亡的结论。

03面对危机,稳住大局,分化蚕食,打持久战
贾谊在论及秦二世的过失时,潜台词甚明,重点在如何对待各路诸侯失控和如何处置吕后专权时期的旧臣这两个问题上。西汉建立到刘恒登基只有短短的22年,异姓诸侯叛乱不断。事实上,汉文帝刚做皇帝三年,同姓济北王刘兴居率先叛乱,再三年,他弟弟淮南王刘长居然也举起了叛旗。
贾谊暗示,为了安定局面,应该任用忠贤,同时尽量宽容罪臣,给予自新的机会。在诸侯王的问题上,则主张继续裂地分封。贾谊在其他的政论中提出了具体明确的主张,即“割地定制”,定制就是讲规矩,对诸侯要严厉,割地,不是新增封地,而是将旧封地不断细分,分封更多的诸侯王,从而达到削弱诸侯势力的目的。汉文帝基本上采取了贾谊稀释蚕食以达温水煮青蛙之效的策略。
汉景帝时期,晁错的“削藩”政策是贾谊这一主张的延续,汉武帝颁行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则是贾谊割地方针的全面推行。贾谊是西汉削藩的总设计师。
04稳住长安,积蓄力量,因势权变,国祚永安
贾谊说秦国能够一统华夏是因为得了地势之利,似有轻贬之意。其实不然,西汉定都长安,不就是秦之旧地吗?贾谊暗示,只要安土息民,坐稳汉中,西汉各诸侯国即使像秦时六国一样强大,也成不了气候,汉文帝只要坐待其敝,收弱扶罢,不患不得意于海内。
贾谊认为,子婴之所以人头落地是因为没有可以依靠的辅佐之臣,章邯手握兵权便起了谋反之心。贾谊因此建议汉文帝培养忠臣谋士,虚心听取意见,才能掌握全局,避免闭目塞听。同时献上三条时势对策:自身强大,则禁暴诛乱树立威信;自身弱小则培植忠心的诸侯,以救危难;自身被大臣挟制,则内守外附,先求自保。
贾谊全篇都在采用讽喻和暗示的手法,所以最后说:“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总的一句话,就是不要急,虽然危机重重,但形势对我们有利,因人、因势、因时权衡应对,则可保社稷长治久安。
05 人谄天妒,英年早逝,独一无二,永留青史
汉文帝比贾谊大三岁,打算把这位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少年才俊提拔为一品大臣,一帮老臣嫉贤妒能,诽谤贾谊不成熟、不守本分、擅权乱事,一向谨慎的汉文帝便把25岁的贾谊外放到远离京城且不受待见的长沙王的王府担任太傅,是明升暗降之举。
汉文帝终究忘不掉贾谊,三年后将贾谊调回京城,担任自己宠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4年后,贾谊随梁怀王上朝,梁怀王不慎坠马而死,贾谊深感没有尽到太傅的责任,深切自责,次年便因此抑郁而死,年仅33岁,既被人谄,又遭天妒。
贾谊去世后,曾经陷害过他的老臣李东阳也不得不承认:“文帝时,可当大臣者,惟贾太傅一人。”西汉末年著名经学家刘歆(刘向之子)高度评价贾谊:“汉朝之儒,唯贾生而已。”清代袁枚赞扬他的政治才华远远超过董仲舒和晁错。
贾谊像一颗耀眼的明星一闪而过,所幸他的政治主张并没有随他而去,他的不朽著作也一直流传到现在。
【文字之光专题】秉持“为好文找读者、为读者找好文”的价值理念,目前不接受投稿。
【金色梧桐】是其优选专题,欢迎投稿荐稿。
主编韩涵微语携全体编委人员恭候你带着优秀的文字找到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