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投资投资

06 为什么股评不可信?信息加工阶段的认知偏差

2019-02-10  本文已影响64人  _咫尺天涯

认知心理学,把信息处理的过程,分为信息收集、加工、输出和反馈四个阶段。在上一讲,我们一起讨论了,在信息收集阶段,可能会产生的认知偏差。在完成信息收集之后,就要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这个阶段,也会产生信息偏差。

在加工信息的时候,最容易犯下的错误,就是代表性偏差。理解这个问题的根源所在,在做投资分析时,就可以避免误入歧途。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也可以受到启发。

下面,我描述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可以猜测下她可能从事的职业。

小张很害羞,乐于助人,对周围的事物不是很关心,喜欢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她很整洁,做事很有条理,非常关注细节。请问,你觉得她是一个农民,还是一位图书管理员?

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图书管理员,一个理性人会按照贝叶斯法则,计算小张是图书管理员的真实概率。贝叶斯法则计算真实概率的条件,由两个概率的乘积组成。

第一项,就是代表性的假定概率。在描述中大约有99%的可能,她是一名图书管理员。第二项,就是无条件概率。它不依赖于任何条件,换而言之,在大街上随手一指,他是一名图书管理员的概率。这个概率,可能连十万分之一都没有。

这个描述,和农民很不相像。在100个人之中,至少也会有一个人和她相近。参考中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接近50%,第二个概率非常大。两个概率的乘积,图书管理员的99%乘以十万分之一,远远小于1%乘以50%,理性人的回答,小张更可能是一位农民。

误以为小张是图书管理员,错在太关注代表性特征,而忽略了其他信息。一看到它的代表性特征,立刻做出判断。人总是倾向于根据代表性特征,冲动地做出判断,这就是认知的代表性偏差。

在金融市场当中,代表性偏差很常见。看到某一位基金经理,连续获得金牛奖,立刻认为他是一个很好的基金经理。实际上,想要得出正确的结论,还需要参考很多信息。他的成功,是偶然还是必然,有没有考虑到公司、团队、工作经历等因素。在大部分情况下,没有观察到的因素太多,代表性特征的信息量,不足以提供决策支持。

看到一家公司,连续三年利润翻番,立刻下单入手它的股票。连续三年利润翻番,是一个好公司的代表性特征,但并不等同于它就是一家好公司,还有很多信息需要参考。如果公司高管打算减持股份,刻意调整出一个漂亮的成绩单。公司业绩连续翻番,并不等同于这个状态可以长期保持。

一位很靠谱的朋友,向你推荐了一只股票。出于信任,你立刻选择下单。这样做,还是犯了代表性偏差的错误。一只股票是不是真的很好,被你朋友推荐这个因素非常次要,你忽略了太多的其它信息。

在生活当中,这种偏差无处不在,随时随地都在影响你对事物的判断。造成代表性偏差的根本原因,很可能是因为把大数定律,误用为小数定律。

大数定律,是概率论历史上的第一个极限定理,说的是,当试验次数足够多的时候,呈现出来的统计规律性。需要注意它的前提条件,只有数据量足够大,样本量足够多,这个结论才能成立。代表性偏差,就是大数定律被误用的典型案例。仅仅参考少数样本,就做出决策,这就是小数定律,也叫做赌徒谬误。小样本不可以用来做出统计判断,在小数这里,全部都是偶然。

这种小样本的代表性偏差,同样容易出现在金融市场当中。比如挑选基金经理、评选分析师、预测公司盈余、预测市场、挑选股票等等。

很多股民特别信赖股评家的判断,感觉他们很靠谱。这只是一道概率题,第一周,向八百人推荐一只股票,一半涨,一半跌。第二周,向说对的那四百人推荐一只股票,一半涨、一半跌。第三周再向说对的200人推荐股票,一半涨、一般跌。三轮之后,总会剩下一百人,发现这个人好厉害,相信他就会跟着他投资。

即使他随机给出建议,总会有一部分人收到貌似正确的信号。他的代表性特征因此呈现,就可以按此做决策。面对自己很熟悉的人,更容易犯下类似的错误。只要他连续做对几次,就会感觉他好厉害,从而轻信于他。

代表性偏差,是指在事物的代表性特征表现出来之后,很容易冲动地做出判断,忽略了更多决定性的信息。归根结底,它源于我们误以为小样本的代表性特征,可以用来做推断。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